第1261章 开拓时代(3)(第2/3页)

定策扶危功臣,安定候、太子太傅上官桀昂首挺胸,怡然不惧:“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子亦不过天之嫡子,代天牧民而已!”

“臣闻之,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臣等定策扶危功臣,受天下人之托,奉丞相之命,辅佐天子,羽翼汉室,天子有错,亦可责之,此代天行权而已!”

于是,太后竟怯怯然,终不得再言。

这个故事传出去后,天下儒生纷纷叫好。

独夫民贼,吾能惩之!

不独是思孟学派的人在说,公羊、谷梁、左传乃至于已经只剩下一口气的古文诸派,也都纷纷迎合。

自永始以来,士大夫贵族地主豪强官员们,靠着丞相放权,行共和故事,渐渐的尝到了甜头。

自然,没有人再想看到过去,天子一言而决,口含天宪,无人能制的情况出现。

建章宫里的天子,在世人眼中,已经从过去绝对正确,永远神圣的形象,渐渐变成了类似神祠之中的泥塑雕像。

他可以有,但不是必须的。

正所谓,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也。

很多儒生,甚至深深的以为,若是天子不肖,国家或许可以干脆不立天子,免得出现周公之后,幽王之乱。

独夫民贼,更是应该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上官桀的作为,因此被人称颂,以为是古代贤臣的作为。

至于建章宫里的小皇帝和太后?

还是那句话,他有几个校尉?

永始之后,随着丞相整理、编纂的各类典籍和书册,渐渐的为人所读。

现在,天下人已经没有几个会和过去一般,愚忠于一家一姓。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天子,亦不过天之嫡子而已。

但天下人,亦天之庶子。

嫡子有错,庶子谏之,再谏不改,责而教之,教而不改,放而囚之,此周公所以放厉王,伊尹囚太甲之事。

于是,汉室的权力结构已经变了。

天子虽然依旧神圣、高贵。

但天下人已经可以用天下来钳制甚至限制、规制天子。

天子有错,大臣责之,责之不改,放而囚之。

一家一姓不可凌于天下之上。

当然了丞相虽然说过:天下之事,天下人皆可议之,天下之人,无论贵贱,律法制度之前,人人平等。

但终究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

定策扶危功臣,更是仅次于丞相家族的平等。

其子弟地位堪比过去的皇子皇孙,绝非虚言!

须知,这些人可是在国策大事上,享有和丞相同殿而议,最终投票决定臧否的权力。

除非丞相动用其同样被‘天下人’所共授的特权,否决廷议公论的结论,不然,即使丞相也要遵守廷议公论的决定。

而自永始以来,丞相自守其权,从未动用过这一特权。

于是,定策扶危功臣们的权柄,远远超过了实际想象。

他们虽非刘氏,却比刘氏更尊贵,虽非诸侯王,却权比诸侯王!

杜悦骤然听闻了辛庆忌的来历,自然是惶恐不已,奉承至上。

靠着三寸不烂之舌以及对航线、地理的熟悉,最终,杜悦被辛庆忌征辟为楼船参军,获准携带部曲,跟随舰队,远航身毒。

巨大的楼船舰只,缓缓驶离停靠的码头。

这一支从遥远的辽东冰冷海域而来的舰队,不过四艘楼船炮舰。

但每一艘,都大如小山,搭载了水手、炮手以及名为鹰扬陆战士在内的四百余人。

其中,鹰扬陆战士,约在两百。

换而言之,这支舰队有八百可以上岸作战的士兵,编为一个校尉,倒也是合理的。

只是,区区八百名士兵,如何远征万里?

难道说还有援军?

但问题是,若有援军,这万里碧波的大洋上,如何联系?

这让杜悦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舰队抵至日南郡以南的扶南国附近,听说当地的扶南蛮族叛乱,攻破了其王都,挟持国王,围攻汉家设置在扶南国的镇南港。

辛庆忌当即下令楼船调转航向,驰援镇南港。

于是,杜悦见到了大汉王师最新的作战方式。

四艘炮舰,沿着镇南港外港一字排开。

搭载在这四艘炮舰上的上百门火炮,从一个个舱口露出黑洞洞的炮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