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认真做事的学子,诸葛亮(第3/5页)

“相比学经,亮平日里更喜欢读青州书局所出的治民生之典,如《齐民要术》《农科之道》《纺织技术》……”

“在亮看来,这些典藏于国更加的实用,对民生也有更好的改良与指点之用。”

“别的不说,单说去年青州书坊的《齐民要书改良第四版》,亮就觉得几可谓之为神书。”

“亮觉得这些典藏之用,甚至可远超五经。”

“而其中关于纺织、染色、做咸的这些产业要点归纳详实,实在是万利于民!”

“如这青州纸就是大将军一手所督造广传的,如今青州纸能够在各郡大行其道,教化万民,实是天下之大幸!”

“简牍虽然也在用,但是依亮看来,青州书籍取代简牍,早晚是时间的问题。”

“这不光是士人的福祉,也是整个天下的福祉啊。”

“所以,诸葛亮愿为这些典籍做注解、做延伸。”

“至于五经注解,就让旁人去做吧,此非我之所长也。”

听诸葛亮这么说,刘俭的心中猛然升起了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

大多数的士人虽然也多研究杂学、农业与制造,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五经还是他们的主业!

而对于整个国家、整个大汉朝最有利的产业技术学课,却都被他们放到了次要的地位。

年纪轻轻的诸葛亮只是在十四岁的年纪,就能够有这样的超前思想,实在是让人感到欣慰。

但这也并不奇怪。

仔细想想诸葛亮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就不难推断出他现在的这些行为了。

得承认,诸葛亮在历史上就确实属于一位实业家。

不论是在政治上、军事上,民生上,亦或是律法上,诸葛亮都有着他独到的作为见解。

唯独在经文上,却没有见诸葛亮留下什么醒世的专注。

是诸葛亮不会做吗?

不可能的。

或许,在当时的诸葛亮看来,那些东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或者说,对于诸葛亮眼中的这个世界而言,那些东西的意义并不是最大。

诸葛亮的一生都活得很明白,他明白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民族的领导者,什么东西才能让这个国家的人过得更好,什么东西才能真正的改变人民的生活状态,他门清!

所以他一直都把他的精力用在那些真正有用的地方。

想到这里,刘俭下意识的想伸手拍一拍诸葛亮的肩膀。

但是很快,他觉得这个举动多少有点儿逾越,遂放弃了。

刘俭来回打量着诸葛亮的房间,发现诸葛亮的屋中有几面巨大的书架。

上面放置着很多书籍,都是青州书局的出版物。

“诸葛亮,你的屋中有这么多青州书局的书籍……都是你的吗?”

“回大将军的话,这都是亮的收藏。”

刘俭叹道:“印刷业由我兴于世,造纸行业也是我一手建立的……我知道这些书籍的成本不低,你收集了这么多的书,想必花费不菲吧,你的叔父愿意吗?”

诸葛亮很是认真的回答道:

“贵是贵些,却也要分是什么事,在亮看来,这些书籍涵盖了民生诸业,以及收纳了全大汉各行各业最先进的知识,用于让天下人广为交流,是让我大汉跨越进步的重中之重。”

“就算是再贵,亮也要将其收集认真研读,”

“当然,这些方面的花费多了,我就减少一些其他的花销,”

“平日里少吃点儿好的,少穿点新衣,少买一匹马,不买犬鹰,就足够了。”

刘俭心中很是欣慰,诸葛亮年纪轻轻的就已经知道,知识才是人民最宝贵的财富。

听听他说的这些话,真应该把他介绍给刘备,让刘备跟他好好学学。

少买点衣服,少买点狗。

多么痛彻心扉,多么令人深省的话语啊。

刘俭走到诸葛亮的书架前,从上面将一些书籍拿下来仔细观看。

果然,如同诸葛亮所言,青州书局关于民生和制造业方面的书籍,诸葛亮都买回来了。

特别是齐民要术的一二三四版,诸葛亮都摆在了书架的最前列,显然这是他最喜欢的读物。

书架整理的非常干净,纸上也有不少折页的痕迹。

很显然,这些书拿回来并不是摆着看的,而是确实被诸葛亮认真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