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九边重镇(第3/4页)

杨戈随着他的解说,目光仔细阅览的着边防图上的兵力配置:宣府镇屯兵八万、大同镇屯兵七万五、山西镇屯兵五万,三镇以大同为中心呈犄角之势布防。

他伸手一点地图上大同的位置:“这三镇的兵马,是一直都这么多,还是已经从其他边镇调集了一批兵马过来增援?”

刘唐点头:“一直都这么多,目前尚未摸清楚鞑子的虚实,不敢胡乱调兵,而且这三镇已经备足二十万兵马,倘若鞑子当真只有二十万人马南下,他们是视决计打不开大同镇的大门的。”

配合他的解说,杨戈盯着边防图咂摸了片刻,总算是咂摸明白了一个大概。

九边重镇都是依托长城修建的,而长城是穿梭于崇山峻岭间沿着山脊修建的,长城外则大都是一片起起伏伏的山脉。

也就是说,长城外从一个边镇转移到另一个边镇,是需要翻山越岭,绕一大圈儿路才能抵达的。

而在长城上从一个边镇调兵到另一个边镇,却可以沿着长城一路急行军过去……虽说长城内也不是最短的直路,也需要爬坡上坎,但相比于顺着山势兜圈子绕路,长城已经是条高速公路了。

如此一来,长城的便利就能一定程度上抵消掉鞑子战马的强大机动性优势,魏军就能从容不迫的打一场以不变应万变的阵地战。

当然,前提是双方的兵力差距不能太大!

而这就要求大魏方面必须判断准确鞑子的主力所在,否则,这厢二十万鞑子大军猛攻大同镇,吸引了周边重镇的守军前来支援,结果那边却冒出了一支鞑子主力趁虚而入,打进长城内内外夹击……那可不就完犊子了?

“也就是说,若是没有人里应外合的话……”

杨戈盯着边防图,若有所思的问道:“鞑子这次的进攻重心,多半不在大同?”

“不好说。”

刘唐沉稳的回道:“兵法之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关键还得看鞑子这次到底动员了多少兵马,家里又还剩下多少家底能供他们打这一仗。”

“不过这……正是我等在此地的意义!”

杨戈笑着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头,示意他将边防图收起来:“你们干得很好,很牛逼!”

刘唐应声笑道:“都是您教得好!”

杨戈笑着摇头:“我可没教过你们这些……”

刘唐:“对了二爷,您这次北上……”

他朝杨戈递了一个询问的眼色。

杨戈笑道:“你们忙你们的,我忙我的,需要你们配合的时候,我会开口。”

刘唐会意,笑着把住他的臂膀:“得,那咱就先别聊正事儿了,走走走,喝酒去……”

杨戈跟着他走了两步,忽然停下步伐,扭头望向西南方。

众人见状齐齐抬起头看向西南方,却什么都没看见。

杨戈拍了拍刘唐的肩膀:“我请的帮手到了,你们先去喝着,我稍后就来……嗯,让老张多准备一间房。”

“是,二爷。

一干绣衣卫校尉齐声应了一声,翻身上马,往城墙下行去。

不一会儿,两道剑光从天而降,落在古城墙上,显露出一青一白两道背负长剑、长袖飘飘的巍峨人影。

白袍人自然就是龙虎山老天师张玄素。

而青袍人……身高八尺、体形消瘦,须发花白、眼神淡漠,周身明明不见丝毫气势,但杨戈眼神望过去的时候,瞳孔却有种轻微刺痛感。

他立马就猜到了来人的身份,心下不由得有些震惊。

他记得清清楚楚,当初老张头介绍这位的时候,可是口称前辈!

老张头都老成老萝卜头了,他这位前辈竟然还些许黑发,若只看容貌,似乎也就四五十上下。

“杨小子,快快过来……”

张玄素远远的朝着杨戈招手。

杨戈抬腿,一步闪过十余丈,出现在二人面前。

张玄素指着杨戈冲他身畔的青袍人介绍道:“这小子就是当世名震天下的‘中神君’杨二郎,我的忘年交。”

末了又指着身畔的青袍人对杨戈说道:“杨小子,这位就是老道先前与你提及过的华山第九代掌门,姜老前辈!”

二人对视了一眼。

杨戈主动抱拳,郑重的拱手道:“晚辈杨二郎,久闻前辈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