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登机!(第2/3页)
旁边的胡培洲,则在利用间歇中提醒着:“听课的时候,自己多想想,在大的灾情中,如何利用好空中力量。”
大家听了这话,却只是轻笑。
学肯定要学的,不过,这么较真干啥?
这种想法,并不是轻视训练。
而是现实。
在座的作为西南消防的尖兵,几乎都是参加过五月的地震救援的。
大家人在现场,当时这么大的灾情,都没有多少直升机可利用,他们想得再清楚,却哪有发挥的空间?
但他们却不清楚,胡培洲这话,代表的是真正的上层意志。
正是这场灾难,有两种救援力量,开始被人们重视。
消防,直升机。
民众对于直升机救援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家都在反思,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对直升机救援领域进行大量投资建设。
此后的几年,地震引导了直升机的自主创新升级,甚至直接推动了“直-20”的研发,森林消防组建直升机支队,武警直升机扩容,陆航部队大量接装,扩张,灾难应急能调用的直升机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
2008,堪称中国的“直升机救援元年”。
正如大首长所说: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获得补偿。
他们作为消防的尖端力量,怎么能不去了解这种救援的核心装备?
方淮心知一切,看到这些人脸上的笑容,脑子里开始谋划。
关于直升机的训练计划,他已经看过。
至于其他的,胡培洲拿了一部分专业化训练内容出来,跟他讨论过。
通过学习计划的地点,他差不多看出来了,总体的行进路线,是要往北方走,因为第四个周的训练科目,有一项是泰山登高。
听他们说,每期会有一个特殊项目,路线也是根据特殊项目来定的,上一期是珠穆朗玛,每年登峰的窗口期,就在4—6月。
不过登山没成功。
听说他们居然去攀登珠穆朗玛峰,方淮很是羡慕,怪不得这么消耗经费,登珠峰需要的装备,可是专业级的,非常贵。
也挺佩服他们,这个时间点,居然敢去尼泊尔边境。
不过据胡培洲所说,那边反而很安全,尼泊尔政府在边境抓捕流亡分子,防止人跑进他们境内,中方的人也非常多。
这一期,他们要经过湖北,河南,到达山东境内,本期的特殊项目,大概就是泰山了。
至于训练计划,好多科目只是教学加实践,没啥好改的。
但,直升机这一块,原本的机降训练不够,绝对不够,得换一个。
有些训练计划,可以融合一下。
……
9点半,课程完全结束,方淮起身,带着笔记本走进胡培洲的帐篷。
开门见山道:“胡中队,明天索降的营地,我们应该停一下。”
随后,帐篷门合上了。
一阵争吵之后,又是一阵沉默。
里面的胡培洲思考了一会儿。
再之后,两名直升机教官被请进了帐篷,所有教官也被叫到了大帐篷里,开会。
10点半,一帮后勤人员带着一脸苦B,离开了这里。
……
翌日。
7点,天光已亮。
大家收好各自的帐篷,也没啥其他事做,都在拿着一条安全绳和锁扣,聚在一起,研究这几天教授的结绳法。
搞得都挺认真。
但,没有谁讨论昨晚的直升机课程,今天要搞索降,昨天吃饭时已经通知过了,索降很简单,他们会,其他的内容,他们大概也用不到。
对直升机的新鲜,也就一天吧。
主要是那飞机他们也洗过了,看过了,里面空无一物,看得久了,就是一个大铁团子,确实也没有什么值得过于新奇的。
而且,经过学习,他们清楚了,一般的小直升机,载重是很有限的,救援直升机,首先在体型上就不能太小。
但,大飞机,确实限制了一些他们的想象空间,这么巨大的玩意儿,在城市里,恐怕玩不转吧?
所以,那些关于直升机知识,在他们眼里的重要程度,远远赶不上手里的绳子和锁扣,这可是他们吃饭的东西。
约7点15时,已经孤零零的大帐篷忽然打开,胡培洲抬手,挡住了初升的阳光。
有点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