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3/5页)

兴许是“名人效应”?

他从被文员带领到整个大办公室内时,收到的关注就没少过。

而进到了会议室内,看着这些人,他赶紧客气了一声:

“抱歉,来晚了。”

“哈哈,许导,欢迎欢迎。”

一个面膛黝黑的四十来岁老大哥率先迎接。

“我是罗铭。”

见到了正主,许鑫笑着和他把手握在了一起:

“罗组长你好,我是许鑫。”

“来来来,坐下说。许导,请。”

“不敢不敢,罗组长太客气了。”

许鑫赶紧谦虚了一声。

之前在奥运会的时候,他没少和央视的人打交道,所以谈不上什么紧张或者胆怯。

大家是来谈事的,又不是来攀关系。

正常交流就好。

不过这气氛倒是挺正式的。

别的不提,就自己桌前这一看就是用卡尺标出来的位置摆放的茶杯,稿纸,书写笔,就知道这里也是延续着体制内开会的那一套。

而等许鑫落座后,罗铭便说道:

“许导既然来了,那咱们就开始今天的会议……大家掌声欢迎!”

哗啦啦的掌声中,许鑫再次起身,欠身鞠躬后,重新落座。

罗铭继续说道:

“许导,今天约您过来,目的就是关于《舌尖上的天朝》纪录片的项目立项相关事宜。”

“嗯。”

许鑫点点头应了一声:

“是我的方案通过了咱们的审核?”

“是的,已经通过了。我们想听听许导您的拍摄思路。”

“好。”

许鑫从包里拿出了那一叠文稿。

但却没打开,而是交给了身后的记录员:

“麻烦帮我复印一下。”

“好的,许导。”

记录员点点头拿着这份文件快步离开。

接着许鑫才说道:

“其实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思路很简单,就是以‘吃’的行为,探讨我们的文化根源……”

他开始讲述自己的拍摄理念。

虽然整个理念已经在计划书里有了书面描述,但有些东西还是通过本人来口述显得更清晰一些。

也方便大家提问。

许鑫这段陈述,做了大概20分钟左右。

核心观点总结出来,其实就是许鑫最后这一段话:

“整个纪录片的目的,就是展现天朝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我的陈述完毕,谢谢各位。”

当以这句话作为总结,结束陈述时,今天在场的所有人眼睛已经彻底亮了起来。

这个立意……

好啊。

虽然乍一听这句话有点八股文的意思。

但重形又重意。

整个纪录片的那种思想境界一下子就提了起来。

罗铭的眼里此时此刻充斥的情绪里,惊讶占据了绝大部分。

看着落座的许鑫,想了想,问道:

“那许导打算怎么展露出来这些价值观呢?”

“每一集,一个核心。”

许鑫放下了茶杯,不紧不慢的说道:

“比如我在《时间》的分集创作时,我的灵感就是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家乡的味道,是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的思念,与辨别身处环境的味觉密码。也是他们对于故乡寄托情感最重要的慰藉。

所谓“食色性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所有人都离不开“吃”,而通过“吃”这条纽带,我们可以看到农人是如何生产作物,料理人如何制作、食客如何品尝……这一整条的闭环过程,是我们国家千百年生息繁衍、迁徙生存的最佳体现。

农家菜,乡土菜,潮流菜,客家菜……我们的菜系,厨师的帮派,甚至南北食客对于同一食物不同的味觉追寻,这些都是把我们整个国家的人……”

说到这里时,他做出了一个双手互相抓握挤压的动作:

“汇聚到一起的过程。这是整个《舌尖》创作的核心思路。我们想给大家在表层现象中,展现出来不同地区的食物风味。

让一些眼界窄一些的人意识到……原来脱离自己熟悉的生存土壤之外,我们还有那么多可以让他产生大快朵颐冲动的美食。

但在内里层面,我们是通过“吃”来海纳百川,融合民族、国家、文明的千百年历史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