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第2/3页)

小神仙果然通晓古今。

赵煦心中对霍善愈发信服。

霍善过去在诊病时已经用过许多回钱乙的药方,如今还是头一次见到大活人,马上把以前诊治过程中攒下的疑问和钱乙讨论起来。

行家之间想要熟悉起来就是这么简单,几个医案讨论下来,钱乙便喊霍善一声“小友”了。

钱乙到底还顾忌着赵煦在场,适时地止住了话头,和霍善一起探讨起赵煦几人的情况来。

钱乙用药也会用到朱砂,不过大多是以朱砂为衣,也就是起个引子的用处。

像霍善所说的频繁接触朱砂可能引发的种种问题,钱乙也是头一次从这种角度去考虑。

毕竟这些陈设与装潢上所用的朱砂似乎并不会入嘴,乍一看和人得不得病根本没关系。

可一比对赵煦的身体情况,又与霍善所说的汞毒完全相符。再看两个小孩,也是从娘胎里就带了点损伤。

若是赵煦再不把身体调理好,便是生下皇子只怕也会体弱多病、难以长大成人。

总的来说,还是得让他们先远离这种被朱砂和水银包围的情况。

赵煦虽听不懂这一老一少的讨论,却也看出了这两人都是有真本领的,所以特意把钱乙也留下一起用膳。

然后霍善就在餐桌上看见了……朱漆大碗和朱漆盘子。

霍善:?????

这颜色是挺端庄大气的,但是咱也没必要端着这样的饭碗吃饭吧。

赵煦的神色也凝固了一下,想到自己经常用这样的器物,只能强笑着吩咐底下的人换瓷碗瓷盘盛饭食过来。

一般人用漆器问题其实不大,只是他皇祖父英宗皇帝与他父皇神宗皇帝,那都是三四十岁就英年早逝,轮到赵煦身上更是集众多缺陷于一身,格外容易出毛病。

霍善在宫中蹭了顿御宴,饭后又在宫中到处溜达着给人看病。

还是他自己瞎转悠才发现宫里还有个排行第二的小公主,顺手给对方母女俩开了个方子赠了药。

不得不说,赵煦这人还挺偏心的,提都没提这个女儿一句。

霍善没打算掺和别人的家务事,不慢不紧地在宫里刷了一溜宝箱,第二天就等着苏轼来接他出宫去。

比起待在皇宫,霍善还是更喜欢跟着苏轼在开封城里到处跑,闲来没事还能蹲在码头支个摊子给人看病。

赵煦倒是挺不舍得把霍善还给苏轼的,问霍善要不要在宫中多待两天。

霍善一个劲地摇头。

不待不待,没有意思。

赵煦没法强行留人,只得放霍善跟着苏轼出宫去。

两人一出宫就如鱼入海,快活得不得了。苏轼让他儿子苏过负责扛着霍善,与他一起去大相国寺割烧猪肉吃。

现烤的烧猪,想吃可得排老久的队!

还得是他朋友多,才能占个好位置,让他能第一时间吃到皮脆肉香的烧猪肉!

霍善就跟着苏轼现去了大相国寺品尝和尚烤出来的烧猪肉,再沿着大相国寺一路吃吃喝喝地走过去。

大宋开封繁荣至极,沿街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吃,看得霍善那叫一个眼花缭乱。

这是个集举国之力供养出来的大都会,后世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也只绘出了它这盛世繁华的一角。

只可惜苏轼的悠闲时光很快结束了,因为他突然被赵煦恢复了官职,同僚来通知他一起去排练新乐章。

没错,就是满朝文武喜迎传国玉玺。

霍善倒是没什么所谓,他已经在这边待了两天,第三天他只需要去找钱乙玩耍就好!

钱乙,太医丞,太医局二把手级别的人物,但品阶不高,不用参加受玺仪式大型排练,还可以跟霍善探讨医理!

霍善让替父带娃的苏过把他放在钱乙家门口就可以了,剩下的他自己可以搞定。

苏过哪里放心得下,还是亲自把霍善送到钱乙面前。

接着苏过就发现确实没他什么事。

人一老一少聊得非常投契。

苏过只能约定下午再来接人。

另一边,苏轼重回同僚圈子,不少人嗅到不一般的气息,都笑着来和苏轼搭话。

已经混成枢密院一把手的曾布见了苏轼,还问他欠的稿子什么时候写。

曾布和苏轼是多年老友了,他们家三兄弟跟苏轼都有同年之宜,当初可是同一批中举的。

前些年曾布让苏轼给自己写篇文章,苏轼答应得好好的,结果一直没动笔,每次曾布问他要他就说“在写了在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