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余恨(第3/4页)
钟倾城斟酌一番,讲了爸爸重病住院,她却在北京辗转试镜、最终爸爸也没能在电视上看到她的故事:“……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爸爸可以在电视里看到我就好了,这样我也算天天陪着他了。”
说完,钟倾城征求罗曼意见:“这样可以吗?”
罗曼点头,但出于编剧的直觉,送钟倾城出门前,她犹犹豫豫地问:“你爸……真没了?”
钟倾城正蹲着系鞋带,这时候抬头粲然一笑:“他好着呢。他只是扔下我和我妈不管不顾十五年了。”
罗曼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
钟倾城笑得异常灿烂:“罗曼,不要同情我——帮我吧。”
那个礼拜的不速之客除了钟倾城,还有罗曼的前男友,吴浩。
吴浩是罗曼最后一任堂堂正正的前男友。
俩人分手是她25岁时候的事情,那时罗曼还没有写出热门剧,事实上,她那时候一个作品也没有。蛰居在一个30平米的开间里,总是接不同的项目,总是开会、写提案、交大纲,但绝大多数的项目都没有后续,她能拿到的不过是几百块钱的车马费。
罗曼只能写影评、写广告剧本、给公众号当写手,写一切可能换钱的东西维系生活。
吴浩跟罗曼是网上认识的,他在豆瓣上看到她写的影评,觉得灵气十足,加了关注,再之后俩人聊天,从线上聊到线下,颇为投缘,唯一区别可能是,吴浩只是一个文艺爱好者,他有一个光鲜的本职工作:banker。
对25岁的罗曼来说,吴浩百分百是个金龟婿。
可惜她抓不住。
罗曼是在Wagas偶遇吴浩的。
Wagas属于罗曼决不会一个人去吃的餐厅——一个三明治和一杯果蔬汁,实在是不值得70块钱,只是那天小区停电,罗曼只能带上电脑来餐厅,打算蹭一整天的空调回点本。
突然有人拍她肩膀,罗曼摘下耳机回头看,看到了吴浩的脸。
吴浩看着罗曼,眼里的欣喜不像是装的:“我刚才都有点不敢认,你越来越好看了。”
这是定律,所有一线城市的未婚女性,一直到35岁,都会一年年变得更精致的——但这对她们的行情并无多少帮助就是了。
罗曼站起来,看向吴浩:“你没怎么变。”
吴浩倒是很坦然:“老了,满脸褶子。”
说话间罗曼瞥了眼他的手,注意到他无名指上还是光秃秃的。
吴浩留意到了她的目光,特意把手搭到椅背上方便她看得更仔细:“恭喜你……你写那个剧,我周围好多人都在追,你真的成了大编剧了。”
罗曼微笑凝视他,嘴上说:“什么呀,就是影视行业底层农民工。”
心里想的是,原来你也记得呀。
25岁的时候,吴浩甩了罗曼,明面上的原因她已经忘了,但俩人心知肚明:他看不上她。
刚在一起的时候,吴浩对编剧这个行业有好奇心,觉得罗曼在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过了一年,吴浩已经羞于跟朋友介绍女友是个编剧,因为人家会紧接着问,有什么大作呀?罗曼什么作品也没有。对方于是迅速地把罗曼理解成是“无业游民但拿个编剧的名头裱装一下自己”的女孩。
吴浩提出过,让罗曼先去考个公务员或者大学里的行政老师。
他抱着她说:“宝宝,我当然知道你有才华,但艺术也是需要生活积累的,你要不先去上个班,感受一下正常人的生活?你看你每天这么窝在家里,不是看电影就是写剧本,窗帘一拉上屋子里乌漆嘛黑的……也不太健康。”
罗曼当时断然拒绝了,她说不,我才不要在格子间里庸庸碌碌地过完一生。我手头现在这个剧本,我觉得它有戏,真的。
吴浩亲亲她的头发,说宝宝我永远是你的忠实粉丝。
但实际上,两个月后,他就跟她提了分手,罗曼从他的微博里找到了他新恋情的蛛丝马迹,点进“新欢”的微博去看,发现俩人已经亲密互动起码半年了。
罗曼这才意识到,当时吴浩让她找个“正常工作”,不是建议,而是最后通牒。
托这场重大的失恋的福,罗曼在家里关了半年,完成了自己的原创剧本。
那年12月,她把剧本卖给了影视公司,27岁那年,剧终于开拍,她29岁那年播出,也算火了一把,罗曼微博一夜间多了好几万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