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大明需要一批先驱(第3/4页)

北京城的新规划在皇帝亲临的这次会议上初步定下了调子,除了已经颇成规模的南城,西边、东边、北边,也都各延伸出去两三里的区域。

这意味着规模远胜于以前的外城墙。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朱厚熜按照自己熟悉的套路安排了一期、二期、三期。

第一期,只修筑南城外城的城墙。第二期,也只是先修筑北、东、西三面的“护城河”,形成一个新的小水系。第三期,如果还有必要,那就再修筑这三面的城墙。

朱厚熜认为可能不会有第三期,因为在他的构想里,来自北面的威胁终究是要清除掉的。

又或者,像临清一样,这三面的城墙只修筑一个有略微城防作用的土墙便可。

在工部开完了这个会,朱厚熜回到了皇宫。

如今,养成了午睡的习惯。

因为大明官员大多已经是日出而作的作息,朱厚熜一直起得早。

年轻的身体让他无所谓这种作息,但清楚了自己所想象的图景需要多久才实现,他越发明白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午睡起来之后,今天就是另一个日程安排了。

皇明大学院工学院大匠进修班的入学典礼。

……

上午的时候,郑魁领略了整个皇明大学院的恢弘。

原先,这里是皇家园林,等闲人没资格进来。

如今,原来的许多楼阁,都已经在内部陈设上改了。

郑魁近距离参观了原先是正德皇帝的豹房、现在是理学院的那里,又去了最初得到皇帝接见、如今是算学院的那个院落。

在什刹海边,他还见到了西洋人。

那个被称作阿方索伯爵的西洋人,竟也是他们工学院的教授之一。

在视察海边,工学院竟还有一座小小的船坞。

听说,这是皇帝要那只得到西洋小国授爵、大明却没有认可的阿方索伯爵把他所知道的西洋航海、造船、海战技术倾囊相授。

工学院的一个管事甚至说道:对阿方索伯爵还是要尊重一点,因为他女儿在宫里,是皇帝的女人。

至于农学院,他们在皇明大学院里就只有一个小小院落,因为这里只有什刹海边的一小块农田,他们只是负责与皇帝进行沟通。

农学院的大多数教授,都在皇庄里。

当然,在这视察海边的一小块农田里,他们也会试种一些东西。

郑魁见到了好几种不认识的玩意,他听说其中有一种叫做洋薯,如今正在陕西、山西等缺水的地方推行,亩产竟能到几千斤。

位于皇城西门内这条大街南面的,那就是被称作武院的兵学院了。

郑魁没能过去,因为他听说现在宫里兵仗局、工部军器监的一些大匠也都在那边。

另外,还有许多从民间延请来的武术名家、兵学名士。

在这武院进学的,既有勋戚子弟,也有从各地卫所选拔过来的年轻官兵。

郑魁所着重了解的,还是这皇明大学院之中大多数学生会出没的位置:礼堂、学舍、饭厅……

在那饭厅里吃完了盛在有三个凹槽的木盆里的午饭,郑魁回到寝舍后并无法就此先歇息一会。

实际上,他同一个寝舍的另外九个工匠朋友都无法歇息。

因为等一下就能面见陛下了。

“你们觉得,陛下把咱们选来这里是要做什么?”

都是从各地、各厂选拔过来的人,现在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兴奋的。

“既然是学院,当然是要咱们学东西了。”有人大道,“没听郎中老爷说吗?学好了,一步登天;学不好,那可就丢脸了,还要担罪!”

“……可咱们都是干活的,难道还要学四书五经去考科举,做秀才老爷?”

在他们眼里,秀才就已经是老爷了。

学习,更是非常有难度的事,尽管他们其实在各自领域里已经是一个专家。

郑魁就在这种气氛中度过了中午的时间,直到听见隐隐传来的钟声。

那是建造在什刹海畔、南北两院之间的一座高楼。

那个楼的上面,有一座巨大的钟,四面都有一个如屋舍般大小的圆盘。

工学院的那个管事已经教过他们了,那个叫做钟。

在皇明大学院里,现在并不打更鼓、看滴漏,而是看那个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