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高速管束列车(第2/3页)

好在勃拉姆斯的想法是对的,无形中提升了硅藻的性能。

促进硅藻快速生长的生长素也在配合着研究,这种产品的生产,自然不能把产量交给自然,自己需要稳定高效的生产模式。

物理项目组也在不断地进步,通过改变列车的外形,启动的着力点,速度再次提升到新的高度,已经突破了两千公里每小时。这已经是现有材料的极限了,再快一些,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那些管束通道已经很厚,材料超贵,根本没有推广的价值。陈潇早早设定了管束通道的重量,厚度,乃至半径,所有的研究都要在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要是研发出来不能用,没时间没成本后面慢慢改的。

管束通道的搭建方法在同步进行,工程大牛们根据硅藻的特性,筛选了规定规格的外壳,以蜂窝状排布在预先搭建的圆柱型罩子上面,这一搭建不要紧,问题立马出现了。

这些外壳都是死物,直接贴会因为水分丢失而失去粘性,整块整块的掉落下来。如果用胶水来缝合,成本先撇一边不说,以后施工怎么弄?一块一块的拼接上去吗?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便硅藻能产出超强外壳,那么管束通道也建立不起来。

工程组的大牛立马开会。

“要不,用水泥打底,把硅藻外壳给掺杂进去?”

“密封性没法保障,没有覆盖的缝隙会成为大气压强的突破口。”

“不就是一个大气压强嘛,有什么好怕的,十六匹马就能拉开的力量。”

“你知道个丁丁!列车高速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巨大能量成本算过没?按照你的逻辑,现在搞出玻璃的就行了。”

“不行!还得问问车辆设计那边的想法,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启动停止方式,不然的话,我们对于强度根本没有概念!”

列车项目组那边也在探讨列车的启动和减速的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其中的力场对于整个管束通道的压力。

他们经过反复的讨论,设计出了“弹弓法”。简单说就是启动的磁场就设定在导轨上,只覆盖列车底部,然后再如同弹弓一样,将列车从静止状态加速到极快的速度。列车就是个那个弹丸,磁场就是那个弹弓皮筋。

此后,磁场就会消失,列车在真空环境内悬浮着,无阻力的前行,需要加速就在某个地方施加磁场力。

当列车准备要停止下来,前方的磁场提前打开,力道由小变大,犹如一个弹性的弹弓把快速袭来的东西接住一般。等到了列车停止,磁场消失,弹弓自然也就不会反弹。

这个想法靠谱,就是对距离有点要求,但是比起另一个方法来说,已经好了不少。

有个人提出过一种办法,那就是靠着空气阻力减速。具体的方式就是,在站点前后的若干距离设置闸门,当做减速区的入口。列车通过这里的时候,空气缓缓进入,车速自然就降低了。等到人们上车下车后,这段距离抽干空气变成真空再发车。

这个提议让大家脑子都炸了,即便后来做了改进,说是上下车的时候更多的闸门落下进行切分,以最快的速度抽干前方与该段的空气再发车。但是这么多闸门开启,关闭,对管束通道的密封性是个巨大的挑战。

更不妙的是,拦下这样高速运行的巨兽,管束通道承受的压力太大。

还不如只用磁场,管束通道就只用思考密封和大气压强的问题就行。

工程组的人跟列车项目的人交流信息后,心里松了一口气,踏马的,真是不拿施工的当人看了是吧!空气摩擦停车法?这样通道谁能搞出来?也就是材料组的没来,不然就得动手打人了。这么快速行驶的列车跟空气摩擦,就像火箭飞上太空一样,车身得啥材料啊?本来只用思考车底的事情,那就得思考整台车的问题了。

工程组的成员比较“满意”的回去继续动脑如何搭建管束通道,最终他们选择了通过磨碎硅藻外壳再重组喷涂的方式来建造。

把大量的硅藻外壳甚至是硅藻丢进缝隙极小的滚轮式碾碎机进行分裂,期间还要用上超声波进行震荡,使得硅藻外壳破碎得更加细小。

然后喷洒在预先搭建的模子上,喷涂数层,这时候,硅藻还是一种存活的状态,自发的进行分裂,然后链接起了这些碎片,保障紧密贴合,没有空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