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内阁利弊(第3/5页)

“老臣明白,内阁不可能一直低调下去,王翱掌控了内阁,下一步便是在朝堂之中发声,有阁议之制在,他便能得内阁众人相助,亦有实力在京察之中一展身手。”

之前王文轻视内阁,是因为他和朝廷大多数的大臣一样,觉得内阁仍旧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高谷和江渊,俞士悦和张敏,王翱自成一派,相互独立,相互争权,自己都顾不过来,何谈插手京察?

但是看过了这场阁议,他却彻底明白过来。

王翱虽然没有收服那些阁臣,但是却有限度的能够统一他们的力量。

这么一来,内阁更多的干预朝廷大事,就不可避免了。

毕竟,在朝堂之上,除了手中的权柄之外,威望和号召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王文身为天官,尚且对内阁如此轻视,更不要提其他的朝臣。

在他们看来,内阁只怕仍旧只是一个上传下达,和通政司没什么太大差别的衙门。

所以王翱需要一件大事来宣示内阁的实力,京察,就是他们选的磨刀石!

朱祁钰轻轻叹了口气,定定的望着王文,片刻之后,方道。

“京察一事,朕帮不了你,无论是都察院,还是内阁,甚至是其他的什么人,都需要你自己来应对,你可明白?”

作为天子,同样是有自己的无奈之处的。

这次京察,朱祁钰尽量给王文创造有利的条件,但是说到底,朝堂之争,还是需要看他自己的实力。

无论是都察院的陈镒,还是内阁的王翱,他们都是聪明人。

天子要的是京察的结果,但是天子绝不会干预京察的每一个环节,因为这么做,只会将朝堂之争,升级为君臣对立。

所以京察的过程如何,天子不能也不会去干涉,他只需要京察的结果符合他的心意。

而在此过程之中,如果需要有人为京察的结果而牺牲,天子也会毫不犹豫。

朝堂之争,从来都是不见刀光,却见血光。

败了的人,只能说是自己手段不够。

王文面色凝重,起身拜倒,开口道。

“陛下隆恩,臣当效死已报,请陛下放心,无论何人阻挠,此次京察,臣都必定竭尽全力,纵使脱下这层官袍,也必不叫宵小之辈再扰乱京师。”

朱祁钰点了点头,旋即,脸上又重新浮起一丝温和的笑意,开口道。

“先生能有此心,朕心甚慰,不过,先生也不必过于担心,想来内阁和都察院也不是不知分寸之辈,若他们做的太过分,朕也不会完全坐视不理。”

王文谢恩,起身重新坐下,不过脸上却罕见的显出一丝迟疑之色。

踌躇片刻,他还是道。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祁钰还是头一次见王文如此犹豫不决,摆了摆手,他开口道:“先生有话,但讲无妨。”

王文轻轻吐了口气,起身拱手道。

“臣斗胆妄言,陛下提拔内阁,是为内外调和,减轻政务压力,提高朝务处置的效率,但是内阁如今日渐坐大,恐将来有一日,会与六部争权。”

“若有一日,内阁凌驾于六部之上,恐能掌中书之权,陛下不可不慎啊!”

朱祁钰有些沉默。

王文到底是久经宦海多年的人物,之前虽然对内阁有所轻视,但是在认清内阁的真实状况之后,立刻便察觉到了其中的风险。

有明一代,阁部之争一直是文臣集团内部斗争的主旋律。

内阁的作用,说好听的叫调和内外,但是实际上,就是皇权对于臣权的不断掠夺。

这其中的关系,十分复杂。

六部各有执掌,皆有事权,但是内阁是没有任何的事权的,它唯一拥有的票拟权,也是一种建议权,严格意义上讲,属于皇权的延伸。

票拟说白了就是给天子处理政务提供的一种方案,天子可以准也可以不准。

在此基础上,内阁对于皇权的依赖度非常高。

有了天子的信任,那么内阁就可以借助皇权的力量,掠夺六部的事权。

这其中受到威胁最严重的,就是吏部和兵部。

整个明代的阁部之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弘治以前,内阁主要依靠皇权制衡六部,这一阶段,内阁对皇权有严重的依赖性,他们掠夺部权的方式,主要是依靠皇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