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巨大的落差(第2/3页)

短短几个月时间,阿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者,一跃成为名满全国的当红作家,每天参加不完的座谈会、研讨会、演讲。

“不错,看着可真精神!”

阿莱到燕京来,特地穿了一身崭新的藏服,明天就是《尘埃落定》的作品研讨会,他要盛装出席。

林为民打量了几眼,夸了一句。

阿莱得瑟道:“林老师,衣服不是重点。”

他说着将挂在脖子上的那串项链展示给林为民看。

藏族人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浑身披挂算是最常见的特点。

阿莱的这串项链上的珠子有绿豆大小,他一一指着给林为民介绍。

松石、玛瑙、蜜蜡、青金石、檀木、藏银,七七八八的材料五颜六色,总计108颗,在藏传佛教中代表着108种烦恼,这与藏传佛教中108颗佛珠代表108种烦恼,挂在脖子上走起路来叮叮当当。

阿莱介绍项链的时候眉飞色舞,林为民是东北人,很懂他的这种执念,大概就跟东北大姨对“貂儿”的执念差不多。

“看来稿费是收到了!”

林为民的打趣再次让阿莱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这串项链不便宜,没钱可搞不到。

《尘埃落定》全文31万字,八月份发表在《当代》上让阿莱收获了近八千块稿费,相当于他七八年的工资。

最近又要出版单行本,按照《书籍稿酬暂行规定》,印数稿酬是1册~2万册之间,每万册按基本稿酬的5%付酬。

《尘埃落定》单行本基本稿酬比发表时又提高了一些,达到了千字三十块,首印十万册,印数稿酬相当于千字十五块钱,基础稿酬加印数稿酬约一万四千块钱,前些天国文社刚刚把这笔稿费给阿莱电汇过去。

一次发表、一次出版,两次稿费加在一起直接改变了阿莱的经济条件。

翌日,《尘埃落定》作品研讨会在国文社二楼会议室举行,由林为民主持会议。

出席的嘉宾有一些是前辈作家,还有一些是评论界的专家,另有一批是业内的资深编辑。

研讨会开始前,林为民见到了文研所的老同学艾拜尔,他现在在《民族文学》工作,已经是副主编,阿莱是少数民族,《尘埃落定》也算是少数民族文学的结晶,艾拜尔这个少数民族作家兼编辑顺理成章的受邀参会。

“为民!”

“艾拜尔!”

两人热络的聊了一会儿,研讨会正式开始。

《尘埃落定》发表数月时间,在评论界的口碑一向极好,所以今天研讨会的风向几乎是一边倒的夸奖。

“我以为,《尘埃落定》之吸引人处,首先在于长篇小说的文体创造方面,它的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语调都很独特,很吸引人,它的情节也提炼得好,很吸引人……”

“很多读者把这部小说中的土司制度的浪漫化、神秘化,这是不对的。因为阿莱写的是土司制度在本世纪上半叶瓦解和衰亡的历史,都是指的小说主题的基本指向而言。小说的主题是多义的,但就其主题的基本指向而言,主要写的是麦其土司的衰败,写了土司制度的瓦解……”

“我说个有意思的事吧,在阿莱的《尘埃落定》出来之前,我从没听说过‘尘埃落定’这个词儿。

可这个几个月以来,这词儿漫天飞舞,看电视、读报纸,凡描述被大众关注或可能关注的事件结了案、定了板,必来一句“尘埃落定”。

别的不说,单说阿莱为我们汉语言文库又贡献了一个新的词语就应该给他记一功。”

“《尘埃落定》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小说中以诗为史的属性,让它具有单纯性、传奇性和混沌性等史诗的特征,是让藏族这个古老民族逐步走向现代化过程的艺术再现。”

……

《尘埃落定》的作品研讨会是一次胜利的大会,阿莱被专家们夸成了一朵花,林为民全程老神在在,一言不发。

没办法,谁让他是主编呢?谁让这是自己刊物组织的研讨会呢?

听专家们夸了《尘埃落定》和阿莱一上午,会议接近尾声,讨论到《尘埃落定》的最终评价,既然是研讨会,肯定要有一个盖棺定论。

结论:这是近年来长篇创作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