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有风骨(第2/3页)

怎么能这么想领导呢?

回到国文社,程早春把林为民找了过去,问他《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的中文版写的怎么样了。

“快了,快了!”林为民非常没有诚意的敷衍道。

“这都多长时间了,你小子就不能上点心?”

“这不是忙嘛,过几天,过几天一准儿写好。”

聊了几句,程早春又转移了话题,说道:“上个月那部《天台蒜薹之歌》……”

“咋了?”林为民立刻警觉了起来。

“还能咋了,敏感呗,以后注意点。”

林为民疑神疑鬼,想起了他去领导办公室时与程早春的擦肩而过,“是不是领导跟你说啥了?”

“猜到你还明知故问?我看你小子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瞧你这话说的,好像我故意跟领导你做对一样。”

“你跟我做对的时候还少吗?”

“这么聊天太伤感情了。”

玩笑了几句,程早春正色道:“以后多注意。”

“知道了,下次一定。”

《天堂蒜薹之歌》发表在4月的第四期《当代》上,反响平平,但也恰恰是因为这样的口碑让这部满含锐气的小说没有像很多针砭时弊的作品一样,惹起众多争议。

谟言对这部小说的反响有些失望,他本以为这部小说会引起一定的反响。

“你小子的想法有点危险。有反响可不一定是好事,现在这样不是蛮好的嘛!该看的也看过了,还不需要承担什么舆论上风险。”

林为民的劝解让谟言点了点头,这样说也没错。

林为民又道:“这部小说处理的确实是粗糙了一些,不能因为立意就忽略了创作上的追求。”

谟言道:“这次长了个教训。”

下了班,林为民的车子开上了西直门内大街,过了新街口,停在了永璂贝勒府门前。

从去年夏天接收了这里,李光复帮林为民找来了水木的郭黛姮教授来负责这处府邸的改建工作,如今已经过了半年多的时间。

林为民进门的时候,院子里的工人们正在下班。

半年多时间,这里几乎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明显的改变。

“唉!我们低估了改造这处府邸的难度。”

郭黛姮跟林为民聊天的时候有些不好意思,在她给林为民的计划里,永璂贝勒府的改建工作只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可按照目前的进度,就是两年也完不了。

既要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又要在内部进行不失原本韵味的现代化改造,难度太大了。

以前她负责的古建筑修复,只有一个目的,反而比较好做。

林为民笑道,“没事,不着急,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算。”

这一两年时间他银行账户里的存款不断膨胀,速度越来越快,已经不知道该干点什么好了。

他打算下次到米国去买点股票什么的,反正钱放着也是长毛,不如搞点投资,什么微软、苹果,来都来了,咱也不能免俗,股票都搞点。

李光复笑道:“碰上林老师您这样好说话的东家,我们干活都舒心。”

郭黛姮不会李光复那套溜须拍马的东西,但也认可的点了点头。

不管什么工程,预算、工期一般都是规定死的。可到了林为民这里,一切随心。

跟这样的人合作,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要的只是结果!”林为民看着杂乱无章的院落说道。

他的好说话当然不是没有理由的,一切都是为了好的结果。

“您放心,我们一定竭尽全力。”郭黛姮保证道。

林为民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让你们操心了。”

“应该的。”李光复也道。

又过了几日,林为民终于将中文版《无》写好,交给了社里,免去了程早春时不时的唠叨。

这天上午,覃朝阳来编辑部串门,老同志从退休之后极少在国文社露面,冷不丁出现一回,把同事们稀罕的够呛。

聊天的时候覃朝阳说到了荣世辉的情况。

1984年,荣世辉从国文社调去了作家出版社。

老荣被公认是燕京四大名编,在业务能力上是没得挑的,在国文社没当上什么领导,去了作家出版社却干的有声有色,今年刚刚在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