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都是小镇做题家,差距咋就那么大?(第3/6页)

屋子小,一张双人沙发、一张书桌、一个双人床,就把屋子摆得满满当当。厨房只有一个灶眼儿,灶下是嵌入式洗衣机。洗衣机有点旧了,用的时候咆哮得像飞机要起飞。衣服只能晾在屋里,他们买了个折叠落地晾衣架,谢美蓝抱怨想晒一下被子都没地方。沈磊平常不觉得有问题,可是试着用老婆的眼光打量一下之后,他长叹了一声。是,这的确不能算美满的生活。但北京不就这样吗?想住在寸土寸金的市区,当然要忍受狭窄的空间。周围有的是八九十平的两居,可一个月要近万。他们平时都在上班,没必要花这个冤枉钱。

沈磊并不像所有人理解的那样,对世事木讷,对钱不屑一顾。钱的重要性他知道,可挣大钱的过程有多煎熬,他也知道。多少人东奔西走,苦心钻营,杀红了眼,透支了体力,熬坏了心绪,也挣不到钱。极端爱钱,且能挣到大钱,是两种罕见的天分,万中无一,沈磊承认自己没有。

没有这天分的人就不配活吗?沈磊有的是另一种天分。他从小就是邻里亲友间有口皆碑的好孩子,不闯祸,不淘气,给本书就安安静静地坐下来看半天,考试永远年级前十名。他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学了自己喜欢的图书与档案管理专业,考了研,考了公务员,在单位档案科工作,专业对口,落户北京。这已经非常成功了。

只是没想到公务员的工资低到这种程度。

一个月打到卡里七千,加房补一千五,公积金两千出头,年底再有一万来块钱奖金。房补加公积金,再掏两千五,覆盖了房租,剩四千五过日子,这就是三十岁的名校研究生沈磊的全部收入。

这个收入要放在外地,已经不错了。问题这是北京。

这个收入沈磊微有不满,但能接受,它匹配他的人设。体制内的工作不就是这样?慢慢熬年头,一年涨一点,等到四十岁,就会好一些。当然,和大厂还是比不了。可人不能那么贪心,又要压力小,又要稳定,又要丰厚的收入,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工作。况且在世人眼里,这可是一份好工作呢。沈磊当初是PK掉五百多个竞争对手才得到的,这五百多人,个个名校学历,伶牙俐齿。公考热年年升温,难道大家都傻?

何况它解决户口!“北京户口”四个字金光闪闪,咣的一下,雷霆万钧,能把所有的不满砸死,埋到土里。小时候沈磊听过《让我们荡起双浆》这首儿歌,它唱的是北京孩子去后海划船的童年,当时沈磊不胜羡慕。看,北京孩子随便就可以去后海划船。而以后,这也将是他的孩子的童年了。他这代人清苦一点,后代将永远扎根京城。

谢美蓝一开始并没有嫌弃沈磊公考,现在突然要求他上进。一个管理档案的人,你要他怎么个“上进”法?

沈磊在屋里发了半天呆,心里激烈地吵着,一会儿和自己吵,一会儿和老婆吵。看看表,十二点半了,谢美蓝还没回来。窗外飘起了雪花,沉沉的夜色里是否隐藏了谢美蓝不可告人的秘密?还是,只有她悲伤失望的心绪?沈磊给她打电话,她说打了车,在回来的路上了。沈磊说去接她,这么晚了,出租车进不了小区,从小区门口走到家里,有一段路比较黑,怕不安全。

谢美蓝下了出租车,雪纷纷扬扬,已经在地面覆了薄薄的一层。抬头一看,丈夫等在小区入口,一手撑着伞,一手拿着她的黑色羽绒服。大雪纷飞中,他的身影显得那样忠贞。谢美蓝心头一暖,同时升起一种沉重。

沈磊快步迎了上来,伞撑在她头上,衣服披到她身上。“其实这么近,你不必特地出来迎我。”谢美蓝感激道。

“你加班很辛苦。”沈磊道。两人往家里走,沈磊伸出手环抱住她的肩,一股暖暖的体息笼住了谢美蓝。

回到家,沈磊问谢美蓝要不要吃夜宵,他给她下面条吃。谢美蓝说不用,吃过夜宵了。两人洗漱完毕,上床躺着,都知道对方没睡着,然而说什么话都觉得多余。沈磊并不觉得谢美蓝母亲治病一事他有过错,谢美蓝也情知事情的根源并不在于此事,那只是借题发挥而已。其实她对生活的不满由来已久,早先只是一种淡淡的遗憾,后来是不甘。这不甘就像一条裂缝,由内而外,渐渐要让她的生活崩坏。但丈夫全然没有觉察,可恨就在于此。两人就这样相敬如宾过了一阵子。有一天,谢美蓝突然接到沈琳约她吃中午饭的电话。谢美蓝有点意外,她与这个大姑姐向来不亲近。这也是大城市的好处,妯娌像路人。淡漠疏离还有个同义词,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