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模式创新(第2/4页)

当然后来阿美利肯以国家安全为由,大肆干涉霓虹的半导体企业经营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胡正明对这段历史几乎是烂熟于心,他在每年IEEE举办的大会上认识许多失意的霓虹工程师,他们经常回忆起80年代的霓虹半导体那叫一个神采飞扬,只是现实又把他们拖回酒精。

因此胡正明并不嫌弃8英寸的生产线,在他看来,8英寸的生产线已经能够做很多事了。

8英寸的生产线生产0.25微米的芯片没错,但是通过对工艺、结构和功能的优化,理论上是可以做到0.13微米的,那可比12英寸的0.18微米还要更低。

至于为什么坚持要选择华虹,是因为华虹的8英寸生产线还掌握在华虹自己手里,没有在华虹NEC手里,华虹正在考虑合作伙伴。

新芯科技当然是很好的合作对象,无论从哪一方面出发,新芯科技背后的周新都是绝佳的合作伙伴。手上掌握着显现出强大潜力的消费电子公司-Matrix,在硅谷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又有无比庞大的现金流,还和华国高层关系良好。

天然存在着合作基础。

和首钢的8英寸生产线还停留在规划上,只是把前期规划工作做完了不同,华虹的8英寸生产线都要开始投入使用了。

如果没有新芯科技的话,华虹的这条8英寸生产线将会划拨给华虹(阿美利肯)公司。

胡正明希望把这条生产线打造成样板工程,后续能够吸引更多的华国资本或者国际资本加入进来。

后续可以一直采取这种合作模式,因此当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说服华虹。

并且要把控制权也就是同股不同权的机制写进合同里。

胡正明也好,周新也好,都不希望把控制权这种至关重要的点只是口头约束那么简单。他们允许华虹这么做,那么后续是不是新芯科技和其他企业合资搞的芯片生产线也只是口头约束?

蒋守雷说的华虹NEC的控制权在NEC手里,中层的管理者几乎都是霓虹人,这种控制权只是暂时的,到了03年5月华虹就会从NEC手里收回委托经营权。

胡正明并不知道未来的事情,只是从经验出发,合同约束才是最保险的手段。

“新芯科技为什么执着于控制权,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认为在未来的经营策略上,华虹和新芯科技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合同约束里,我们会保证每年的营收不低于20亿rmb,这些营收我们更希望投入到研发中去。然后我们希望把薪酬待遇向一线员工和研发人员倾斜。

然后会把资金去投资一些我们上下游的国产供应商,我们不会急着去大额分红,当然分红本身是肯定会做的,只是这件事本身不会那么快。

所以我们不希望未来在这些事情上都要和华虹达成一致之后再做,这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效率。华虹可以监督每一笔款项的去处。

华虹有监督权,新成立的公司可以每年接受华虹的审计,资金往来可以接入银联的资金管控系统,在这些领域我们都可以退步,但是同股不同权一定要写进合同里。”

胡正明说完之后,蒋守雷从一个半导体从业者的角度出发,是完全愿意和新芯科技合作的。

在整个半导体行业不景气的前提下,除了新芯科技外,没有哪家企业能够把保证营收写进合同条款里。

虽然有时间期限,但是合同里关于营收保证的时间期限是五年,一年20亿元rmb,并且保证毛利率不低于30%。也就是说新芯科技不能用低价战略来保证营收。

五年时间已经够长了,要知道芯片的生产线每年都要设备折旧,花7亿美元购买的芯片生产线,大概五到七年时间就会完成设备全部的价值折旧。也就说在公司资产上,这条实际花费7亿美元购买的生产线账面价值会归零。

把它的成本平摊到之前每年的成本里去了,如果新芯科技和华虹合资成立的企业,五年把生产线完成折旧的话,那么后续这条生产线生产出来的芯片,成本就只有人工和材料费了。

芯片代工企业中,成本大头就是设备折旧。这也是为什么台积电的利润率高达百分之六十,而国内其他芯片生产厂商的利润率最多也就30%。是因为台积电的中低端生产线都已经完成了生产设备的折旧,没有了设备价值折旧的成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