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3/4页)

他们是《群众日报》的记者,专门过来的。

过了一会儿,学校的领导以及培训的教授陪着几位农业部干部一同出现。

两个记者上前,为他们拍照。

青年记者给他们排位置,领导、教授们站在前排中间,不用动,赵萍萍她们三个女同志就站在第二排的中间,男同志们则是包围着他们,分列在三排。

照片拍好,要带回去洗,青年记者还告诉大伙儿,想要留念的在他这儿报名,到时候会洗出来顺便带到大学来。

不是免费的。

但她来之前,赵柯说过,如果有什么照片报纸之类的,让赵萍萍带回去,要用来宣传。

赵萍萍不知道能宣传啥,还是报了名,她还担心一张照片不够赵柯宣传,要了两张。

而两个记者回到报社,便跟主编闲聊起学员们之间的摩擦。

主编拿着学员们的资料一看,便注意到他们口中的“赵萍萍”来自有名的“赵村儿大队”。

“我记得那个赵柯的稿子,在审了?”

一个文质彬彬的男同志点头,“是,您之前还说,写得挺好,可惜寄过来的有点儿晚,不然可以五四那天发。”

主编颔首,“这不是正好,这篇稿子写学员们出处的时候,一笔带过赵村儿大队,然后下一期报纸,登他们妇女队长的文章。”

这就是预热。

·

赵柯她们三个,在市里谈合作谈得很顺利。

潘翠莲和春妮儿走出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顺畅了很多,她们去很多厂子如法炮制谈地合作,甚至多走了大大小小的工厂,两个人还自动自发地复盘。

最后一次,赵柯都没跟着一起去,由着两个人发挥。

她只提醒她们,说话的时候注意不要触线,其他什么都没有交代。

而赵柯自己去逛了农机厂。

赵村儿大队当下的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农业和养猪上,砖窑和建筑队只能暂时作为副业,进行资金的原始积累。

大队附近还有不少荒废的荒地,最好都开垦出来,明年都种上庄稼。

靠他们大队这点人,肯定不行,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机械化。

赵柯心底盘算着赵村儿大队的资产,秋收之后估计毛都不剩,今年,靠赵村儿大队自己绝对分不出钱买农用车和农机……

转过天,三人凯旋回归双山公社。

酸菜厂的地基已经开挖。

赵柯让潘翠莲和春妮儿先回赵村儿大队,一个人去双山公社找段书记和吴主任,提交她的新计划--双山公社集体合作社。

这是她在外面想得,没有进行深入调研,没有细致具体的规划,只是个初步计划,一张薄薄的纸。

赵柯道:“其实按照我们赵村儿大队目前的发展,如果能够合并我们旁边的一个大队,更简单,但两位领导对我和赵村儿大队寄予厚望,我想选择更大的挑战。”

段书记和吴主任对视后,问她:“你这个计划,打算从哪儿开始?”

“当然是从农业开始,之后再想其他。”

不需要有任何迟疑,就是农业。

赵柯认为:“本地有农业基础,土壤肥沃,平原,农田都是大片大片的,非常适合机械化耕种,而且去年开始到今年,各个大队都进行了排水灌溉的基础设施改建,正适合大力发展农业。”

农业是根本。

段书记和吴主任对此都没有异议。

赵柯大概说了一下计划:“公社主导,组成一个以公社为单位的农业合作社,目的是为了扩大农田面积,提高产量,提高机械化。”

“因为资金上的短缺,采用合作社互助的模式,比如,可以每个大队单独购买一辆农用车或者配套农机,春耕秋收的时候就集合所有大队的机械力量,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

“但合作社的集体合作方式,肯定不能局限于农用车和农机,我们把全公社各个大队的资源整合起来,最大化的利用,共同发展。”

之前她已经释放过这个信号,但一直没有具体实施。

赵村儿大队的合作社,对于整个双山公社来说,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而现在,赵村儿大队的发展到了瓶颈,受限于政策、环境、资源、资金……没办法有更大的动作,当然要把所有大队都圈起来,一起干。

先从农业开始,以整个双山公社为基础,进行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