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芯片格局(第2/3页)

思来想去,或许也只有芯片是他目前最适合插足的。

一是因为此刻芯片技术刚刚发展,这时候进入赛道完全能能追赶前面的对手。

二是因为白川枫也不是一股脑的往前莽。

他是有选择的参与芯片,有选择的进行市场竞争。

到目前为止,白川枫对SIC的定位一直都是芯片设计公司,而不是芯片设计制造公司。

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所谓的芯片设计公司,顾名思义只设计,不制造。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无厂半导体公司。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是根据目前环境及未来预期作出的选择。

通常集成电路制造所需的设备、原料成本十分巨大,一般的公司根本无力承受。

而且一旦发生工艺节点的改变,公司可能需要花费相当高的成本来更换现有工艺设备,这些都需要高昂的成本。

以SIC目前的体量来说,冒然进入芯片制造领域,很可能直接被拖垮。

而且目前日本有五家半导体制造公司,个个都是巨无霸,SIC拿头去和他们竞争。

技术技术没有,人才人才没有,SIC基本绝了半导体制造之路。

另外一个让白川枫避开实体制造的原因,就在于未来几年以后的美日半导体之争。

从那之后日本半导体制造公司不是死了一大片,就是正在死的路上。

工厂关闭,设备废弃,制造工艺作废无用,这些都是巨大的成本损失。

动不动几百亿的资金打水漂,白川枫出不起那个钱,也怕自己的心脏受不了。

所以从一开始,SIC就没打算涉足制造领域。

另外,SIC做的是什么?

处理器芯片,以信息处理、运算、控制为核心的集成电路。

我们通常所说的CPU、GPU都是它的一种。

而目前市场上使用最多,或者说日本其他半导体厂商最擅长的是什么芯片?

再换句话,85年之后的美日半导体之争是因为什么芯片而起?

答案是存储芯片,也就是DRAM芯片。

在1981年后世大名鼎鼎的Intel,此刻的主要业务还是DRAM存储芯片。

是的,这时候的Intel还在不务正业的做存储芯片。

至于处理器芯片,只是顺带着的业务中的一小块。

同样日本的其他几家半导体厂商,这时候也在专攻DRAM存储芯片。

专攻到什么程度?

在1973年由日本政府牵头,NEC、日立、富士通、三菱、东芝,五家半导体制造商联合研发存储芯片。

这就是日本政府启动的「DRAM制法革新」国家项目,该项目组织了800多名技术精英。

这其中政府出资320亿日元,五家企业出资400亿日元,总计720亿日元全部投入存储芯片的研发中。

这次联合行为由日本电子综合研究所,和计算机研究所主导。

为此还设立了特定的国家性科研机构,「VLSI技术研究所」。

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又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不难想象很快日本就会在DRAM领域迎头赶上。

而米国那边呢,发展模式还是通过风险投资为创业公司注入资金。

创业公司获得支持,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公司估值然后上市。

最后风险投资卖出股票,最后获利退出。

这种模式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效率高但体量小,而且各自为战。

很明显在以国家力量为背景的日本公司面前,未来一定就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虽然目前日本在存储芯片领域所占的份额还不到20%,但是这个局面很快就会被打破。

这就是目前世界上芯片市场的主要格局。

那么处理器芯片局面如何呢?

很神奇的,大家都不怎么重视。

米国也只有Intel和Zligo在做相关业务,至于日本……完全没有。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在于,个人电脑的发展刚刚起步,还没形成市场规模。

所有的需求都由市场决定,芯片同样如此。

电脑在当前年代绝对属于奢侈品,日本这边的售价普遍在20万日元以上。

而米国也在七八百美元左右,无论是米国人民还是霓虹人民都表示,买不起!PASS!

所以市场太小,处理器芯片的需求比起存储芯片也少的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