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岳祠案结案(第5/17页)
杨岐山越听越气,听到最后说没有实证只是推想,怒道:“姓宋的,你身为提刑,没有实证,也敢拿出来当众言说?”
宋慈道:“不错,没有实证,是不该当众言说。”
可是不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围观众人也都听见了,此时再来说这些,还有什么用?杨岐山吃了个哑巴亏,气不打一处来,本想大骂几句,但看了一眼韩侂胄,终究还是忍住了。
杨菱道:“宋大人,巫公子一向为人正直,他若真害了他人性命,断不会遮掩罪行,逃避责罚。你方才所言,都只是你的猜测。巫公子人已经死了,你何必再拿他说事?难道你奉旨查案,查不出真凶,就要冤枉一个说不了话的死人吗?”她一改平时的语气,渐渐显得咄咄逼人。
宋慈对这番诘问毫不在意,从怀中取出一本经书,道:“净慈报恩寺中,有一僧人,法号弥苦。”
陡然听到“弥苦”二字,杨菱的身子不由得微微一颤。
“这是弥苦抄默的经书,”宋慈翻开经书,走到真德秀面前,“老师,这上面的字迹,你可认得?”
真德秀一眼看去,顿时目光大变,接连翻了好几页,道:“这……这不是巫易的字吗?”
“我问过寺中僧人,弥苦个头不高,年岁不大,出家的时间,也在最近这三四年。如此好字,便是在场诸位老师、同学怕也不及,试问弥苦若只是一个普通僧人,又怎会有此手笔?”宋慈目光一转,看向杨菱,“杨小姐,巫易曾赠你一方手帕,上有题词《一剪梅》,乃是巫易亲笔所书。你要不要再取这方手帕出来,当着众人的面,与这经书上的字迹比对一下?你不肯也无妨,琼楼墙壁上留有巫易的亲笔题词,要比对字迹,并不难。”
杨菱闭口不答,只是怔怔地看着宋慈手中的经书。
“这位弥苦,就是巫易。”宋慈道,“只可惜听寺中僧人说,一年前净慈报恩寺失火,整座寺院都被烧成灰烬,弥苦也死在那场大火之中。那场大火中的死难僧人,连同弥苦一起,皆已火化成灰,葬于灵坛之下。杨小姐以前常去净慈报恩寺祈福,想必是为了私下去见弥苦。弥苦死后,你再去净慈报恩寺,总是到灵坛祭拜,那是为了祭拜死去的弥苦,也就是巫易。”
杨菱依旧不说话,现场却是议论纷然。
韩侂胄忽然道:“宋慈,你说了这么多,最后巫易还是死了。那杀害何太骥的凶手呢?”
宋慈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朝一旁看了一眼,见许义已经赶了回来。许义怀中微鼓,看起来像是揣了什么东西,并冲宋慈点了点头。宋慈这才回答韩侂胄的问话,道:“巫易的确已死,但在四年前岳祠那场大火中,他并没有死,这便是一直困扰我的,在巫易案和何司业案之间缺失掉的一环。太师之前问我,凶手是不是巫易的亲朋故旧,我说是。其实这话有些不对,因为当年死的并非巫易,而是李乾,所以确切地说,凶手是李乾的亲朋故旧。”说到此处,他忽然以手捂嘴,连咳两声。
刘克庄早已等候多时,等的就是这两声咳嗽。他立即扯开嗓子,几近声嘶力竭地大喊道:“李青莲——”
这一声喊叫突如其来,又极为大声,围观人群无不一惊,不少人甚至被吓了一大跳,全都扭头朝刘克庄望去。刘克庄只是照着宋慈的吩咐行事,他自己也不知宋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见所有人都朝自己望来,哈哈一笑,耸了耸肩。
所有人都望着刘克庄,宋慈却没有。他咳嗽之后,一直盯着聚在月洞门附近的一群人,那是太学里的数十个斋仆。他盯着数十个斋仆中一个低垂着头的老头,道:“跛脚李,人人都看向刘克庄,为何你没有?”
跛脚李抬起头来,满是皱纹的老脸上露出局促之色,一副不明所以、瑟瑟缩缩的样子。
宋慈摇头道:“不对,不该叫你跛脚李,该叫你李青莲才对。”
真德秀吃了一惊,道:“李……李青莲?”
“不错,这位跛脚李,正是李乾的父亲李青莲。”宋慈最初听闻“李青莲”这三个字,正是由真德秀提及,说李乾的老父名叫李青莲。
真德秀诧异地打量跛脚李。当年李青莲曾来临安寻找李乾,那时他见过李青莲,此时打量跛脚李,依稀有几分当年李青莲的模样,只是身形更为瘦削,面容更为枯槁,仿佛老了十多岁,若不仔细打量,绝难认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