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悲惨的时代,无人能逃(第2/5页)

这位张国师,后来的电影,那就是一条路走到死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

的确,后来一些电影的颜色运用很强。

因为颜色统一,和大场面,这两个词汇的类似性,让这位张国师又收获了大场面无敌的称号。

但,就仅此而已了。

从此以后,这位张国师,就一条道走到头了。

明明可以在色彩和大场面的基础上,研究研究故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但他不。

在一声声的牛哔之中,他早就迷失了自我,认为颜色运用和大场面,就是自己的‘王道’了。

但是他忘了一件事情,他的王道,不等于电影的王道。

于是在这种环境中,这位一头闷上了《长城》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大场面比以前弱吗?没有。

这部电影的色彩运用没有以前精彩吗?没有。

这部电影如何?垃圾。

一个垃圾故事,无论用什么东西去粉饰,那都是垃圾。

哪怕装进黄金做的垃圾桶里,它还是垃圾。

而且还显得更显眼更恶心了。

张国师遭遇这种大败,估摸是怀疑人生了。

怎么老子色彩天下无敌,怎么就黄了呢?

张国师痛定思痛,拍摄了《影》。

这个时段,对于色彩的运用,强大,对于色彩的理解,强悍,对于故事的梳理,强劲。

虽然这部电影在电影结构和故事剧本上依旧有硬伤,但好在是让张国师证明了自己对色彩的使用,依旧是那个张国师。

但也仅此而已了。

张国师被人夸了一辈子色彩,已经走不出这个坑了。

最后以一部《满江红》来到了职业生涯的最低谷。

把导演名字蒙上,让任何人去看这部电影,都很难看出是张国师的作品。

色彩运用,一片浆糊。

张国师意识到那些曾经夸自己的都是在坑自己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已经变成一个固执的小老头了。

一个对外界信息失去了判断力甚至失去了消息来源的小老头。

同样的问题,还在《霸王别姬》原版导演陈大导身上发生了。

各路影评人,导演,业内人士,逮着那个夸啊,就挑他最强的‘镜头语言’夸。

夸到陈大导产生了一种错觉。

认为自己的电影不说人话,不用台词表达,只用镜头语言展现,就能完美的展现一个故事了。

陈大导用《无极》来强化自己的特点。

然后,一塌糊涂。

《无极》这个故事,本来其实是有一定的艺术性,也有思考空间的,如果把那些台词,写的有人类平均语言水平一点,就算是没成佳作,那也不会是超级大烂片。

但!

这部电影,他就是要不说人话。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暴火后,全网嘲讽陈大导。

但其实仔细思考一下,很多电影讲述的故事,本来就以小见大,有些人就是把一个馒头,甚至半个馒头拍成了经典。

为什么《无极》不行?就是因为无极不说人话。

镜头语言强,就可以代替掉台词了?

色彩强,就可以代替剧情了?

这些个大导演在一声一声的牛哔之中,都忘了电影有哪些基本构成了。

应该说,他们清楚,他们比普通人清楚一万倍。

但就是,不屑于去做。

就好像,圣人。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圣人对于一个成功的人,就是这么定义的。

对于一个好的君王,就是这么要求的。

这么两句话,蒙学的孩童都看得懂。

但是那些大学究那些大儒,他就是非要去解释。

做注解释,解释不过瘾,还写书解释。

写书解释的不过瘾,还要多带几个弯弯绕绕的故事再去解释。

解释到最后,学儒的学生都懵逼了。

学到最后,各个都没学到仁义,但是对于仁义典故那倒是张口就来。

各个都假仁假义,个个都要求别人仁义。

大导演们也是这样的。

明明电影就是,用一个好节奏讲一个好故事,让镜头、音乐、台词、构图、色彩都为这个故事服务。

就这么回事儿,但是他们就要作妖,因为普通的表达似乎已经不符合他大导演的崇高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