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选择(第7/12页)

陈独秀本人极重感情,一番波折,无形中增进了他对马林的感情和理解。李达回忆说:“他们和谐地会谈了两次,一切问题都得到适当的解决。”

有了这个基础,陈独秀最后同意了接受共产国际的经费援助。当然,陈独秀还是绕了个弯,就是用中共中央下设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接受共产国际的援助。绕了个弯,下了个台阶,但最后毕竟还是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援助。

据包惠僧回忆,当时陈独秀与马林达成的共识大体是:

一、全世界的“共运”总部设在莫斯科,各共产党都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二、赤色职工国际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有经济联系的组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工作计划和预算,每年都要由赤色职工国际批准施行。

三、中共中央不受第三国际的经济援助。如确有必要时开支,由劳动组合书记部调拨。

那么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多少援助呢?

我们从共产国际给孙中山政府的,给蒋介石的黄埔军校的,给冯玉祥的北方西北军的援助来看,共产国际提供给中共的援助,只能说是九牛一毛,提供的数额极其有限。

据陈独秀1922年6月30日致共产国际报告,从1921年10月起至1922年6月,共收入共产国际协款16 655元。因党员人数不多,全党还保持人均年支出40元至50元的比例。随着1925年以后党员人数大幅度增长,共产国际所提供的费用远远跟不上这一增长速度了,全党人均支出由最初的人均40元下降到1927年的人均4元。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援助,主要都转到了国民党方面。

尽管经费援助十分有限,但对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依然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据陈独秀统计,建党初期党的经费约94%来自共产国际,党又将其中的60%用于了工人运动。显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能够很快在工人运动中发挥重要领导作用,同共产国际提供经费帮助分不开,也同中共将其绝大多数用于工人运动分不开。

党的组织不断发展,以革命为职业者渐多,各种开销日渐加大。20世纪20年代脱产的共产党员,组织上每月给30元至40元生活费。尽管“二大”明确规定了征收党费的条款,但大多数党员实际生活水平本来就很低,党费收入便极其有限。陈独秀在“三大”上的报告称:1922年“二大”之后,“党的经费,几乎完全是从共产国际领来的”。

到1927年1月至7月,党员缴纳的党费不足3000元,而同期党务支出已达18万元。若再将这一年共产国际、赤色职工国际、少共国际、济难国际等提供的党费、工运费、团费、农运费、兵运费、济难费、反帝费、特别费等总算起来,有近100万元之多。

比较起来,党的经费自筹数额实际不足千分之三。所以尽管共产国际援助中国共产党的数额远远少于国民党接受的数额,但必须承认,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支援。

8.陈独秀为何无法走出独立自主道路(下)

共产国际对早期毫无经济来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援助,为中共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但同时也因这种有限的援助所形成的依赖关系,给中国共产党人造成了相当的损害。

1922年春,马林提出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的建议,陈独秀强烈反对。应该说马林的建议颇富创见。在荷属殖民地求解放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统一战线经验的马林,看到当时中共仅是几十个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党,与五四运动以后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不相适应,加上孙中山也不同意党外联合,因此提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建议,用国民党在全国的组织机构和政治影响,使共产党迅速走向工农大众、迅速发展成长壮大起来,这可以说是革命党人战略与策略的高度融合。

但也应该说马林的建议颇含风险。虽然中共党员皆以个人身份加入,但弱小的共产党进入到庞大的国民党里去,怎样保持其独立性而不被吞并?

怎样维护蓬勃的锐气而不被官僚化、贵族化?

怎样坚持自己的主义而不变成别人的尾巴?

再好的革命策略,弄得不好,也会因丧失原则而变成坏的机会主义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