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第3/6页)

“剩下的钥匙在谁那儿,只有老管家知道。”可老管家去岁死在马蹄之下了。

“那有多少粮仓可有账簿?”

“有的。”

王春贵夫妻俩立即去取,不一会儿就拿了一小摞账簿搬过来。

王姝接过去拿起其中一本翻看了一下,按照仓库的位置分了账簿。

这些账簿用了至少十年以上,粮食的收支以及每个粮仓的粮食品种,在封页上都有记载。翻开来,账簿做的还算不错。每进了一笔做记录,每挪用一笔也做记录。记得十分精细。粮仓是王家以前就设的,账簿也是自王家做地主便有的。

这么多年,王家虽然从地主转了商户,但王程锦也没忘了祖传家业。只是这批账和王家祖产,如今是王家这批衷心的家生子在管。

思来想去,先把粮仓的位置摸清楚了再说。

找到了仓库的位置其他都好说,有没有钥匙不重要。毕竟事情是死的,人是活的。大不了把仓库的门拆了。就是这清河镇下属村子有十几个,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一两天找不完。

“……罢了,这几日你们辛苦一下,把家中粮仓的位置都给找出来。”

今年一年少了一半的新粮,粮铺的生意肯定会受到影响。不过粮仓若是有足够多的存货,也能应一应急。就是陈年的粮食肯定不如新粮食好,用惯了王家粮铺粮食的客户肯定会有微词。届时商铺肯定要做价格调整,这又是一桩事儿。

桩桩件件地连在一起,打理家业的人少不得要连轴转。

王姝琢磨着抽个空还得见一见这些商铺的掌柜。二月份的时候虽说见过一些人,却没有见全。当时王姝的处境不大好,面见掌柜时是赶鸭子上架,根本没想那么深。关于铺子里的事情听也就听了一些,许多事情其实一知半解。

好在这些王家的老人总算找回来了,遇到事儿他们能顶得上。

事情吩咐下去,王姝便也没有在清河镇久待。当天下午便又折回了临安县。

马车赶到城门口,天色已晚。

八月过后,这日头渐渐就短了。秋风一起,夜凉如水。

凉州这块地界秋天冷得比较快,仿佛眨眼的功夫就过了酷热的天气,穿起了两件衣裳。

马车刚进城内刮起了风。一阵风送进车厢,王姝嗅到了风中的土腥气。走到半路,天空便下起了雨。街道两边的商铺急匆匆地关了门,路上眨眼间就没了行人。

孙正怕天黑会不安全,狠狠甩了马鞭,加快了速度。

马车吱呀吱呀地压着地面驶入巷子,雨滴落在青皮马车顶的油布上。霎时间天地间就只剩下雨打油布的沙沙声。

到了门口,孙正去敲的门。

袁嬷嬷本以为王姝今儿不回来了,没想到晚上还赶回来。披了件衣裳亲自过来迎,顺势就提起了下午王家那边的下人过来过萧宅的事儿。

“谁来过?”王姝搂紧了衣裳,扭头看向举着伞走过来的袁嬷嬷。

萧衍行人在山上,萧宅这边如今没有主母管着,便暂时由袁嬷嬷接过了管理内宅的职责。府上有点什么动静,自然是报到她这里:“一个高壮的混血外族男人,说是叫托合提。”

“托合提来过?”王姝皱起了眉头,“可有说是什么事?”

“据他说,衙门的人找到王家去。”袁嬷嬷见王姝的衣角被雨水润湿,忙将伞往她那边偏了偏,“说是今儿上午,张家的儿媳去衙门举报,主簿张耀民与毛氏私通。”

王姝:“!!”

张家儿媳为何去衙门举报张耀民?这事儿怎么这么怪?

“据说因为这事儿牵扯到了官员的私情,动静闹得挺大的。如今整个县城的人都在瞧着,县令下了狠心,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本身毛氏的死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这年头人命不值钱,死一两个人都不算是大事儿。衙门之所以会管毛氏,是有人把事情报到衙门去。有人捅上去,这路边死了个女人的事儿就不能不管了。好歹县令是父母官,要伸张正义维护公正秩序的。

不过临安县的衙门一向做事糊弄,查案子也不是很走心。但今年凑巧衙门进了几个新人,其中有好几个是有真本事在身上的。这次毛氏的案子刚好撞到了新人手里。这个新人家中世代做这种查案的末流小吏,为人十分较真且观察入微,叫郭勇,才二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