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大明水师(第2/2页)

说着话,郑鸿逵下意识的要跪倒,皇帝恩宠太甚了。

“爱卿不必惶恐。”崇祯一把拉住郑鸿逵,接着问道,“对了,朕专门叮嘱的蕃薯、马铃薯及玉蜀黍,爱卿可曾捎来?”

“有的,捎来了。”郑鸿逵连忙道。

“每样各五万斤,圣上是现在就想尝尝吗?”

“要尝。”崇祯笑着点点头,又说道,“但不是现在,而是要等到十月丰收了之后,朕与爱卿等一起品尝蕃薯、马铃薯以及玉蜀黍。”

“十月丰收之后?”郑鸿逵愕然问道,“圣上之意是要做粮种?”

崇祯闻言心头也是咯顿一声,急问道:“爱卿给朕捎来的蕃薯、马铃薯以及玉蜀黍,该不会是已经煮熟了吧?”

“那倒没有。”郑鸿逵连忙道,“臣只是没想到圣上竟然要种植,早知如此,臣就应该多多搜罗一些过来。”

“需要搜罗?”崇祯讶然问道,“闽地不是有很多人种植这些吗?”

郑鸿逵忙道:“闽地别的州府或许种植的多,但是我们泉州种植的却不多,因为马铃薯和玉蜀黍口味差,蕃薯的口感好些但是吃多了容易胀气,所以乡邻都不爱种植,我们泉州人还是喜欢吃大米,米饭的口感更好。”

听到这,崇祯就轻叹了口气,看来今年是指望不上了,只有等到明年大规模的推开种植之后才有可能彻底解决军粮供给。

因为郑鸿逵带过来的种子太少。

五万斤玉米种充其量也就种一万亩。

五万斤蕃薯最多也就是种个几千亩。

土豆就更加完蛋,估计只能种几百亩。

郑鸿逵有些不安的道:“圣上,可是有什么问题?”

“没有,只是刚才说到了粮食,朕就想起了天下黎庶正嗷嗷待哺,朕身为君父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心里着实的难受。”崇祯随口胡诌了一句。

“圣上心系天下苍生,此诚百姓福份。”郑鸿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