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绝佳的御史人选(第2/4页)

赵佗这么一开口,众人顿时都沉默了下来。

燕王严肃的说道:“我并非是舍不得手里的权力,也不是不愿意让孩子们收拢些,我只是觉得,诸王才是陛下最可靠的助手,也是将来皇帝最可靠的助手,地方郡守和庙堂大臣是靠不住的,这些都是外姓人……削弱宗室而加强外姓,这是不利于大汉的。”

“仲父说的有理!什么朝臣郡守啊,守护大汉还是得靠我们这些人啊!”

夏王终于忍不住了,拍着胸口说道。

代王看了看周围,狠狠掐了一下他的屁股,刚刚挨过打的夏王险些大叫了起来,急忙捂住了嘴,幽怨的看着二哥。

不让说就不让说嘛,掐寡人做什么?

你不知道自己力气有多大嘛??

不知寡人刚刚跟大哥打了一架嘛?

在诸王谈事的时候,这些二代们还是没有什么开口的资格的,尤其是刘长的子嗣,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只能是以刘长的意见为主,而有发言权的两位,河西王和齐王,齐王早已被吓破了胆,每天做梦,都是梦到挂满了人头的厚德殿,基本不敢在这里发表什么观点,而河西王,悲伤过度,也不愿意多说什么。

吴王开口说道:“燕王说的有道理,诸王分封的初衷,就是要维护陛下……但是,过去与现在是不同了,当初内忧外患,需要诸王坐镇,防备外来的敌人,提防内部的奸贼……如今的大汉,经历了高皇帝,孝仁皇帝的治理,外头没有什么可以威胁大汉的敌人,而内部也不可能有想欺辱君王的奸贼……当今陛下如何,诸王心里清楚,而太子殿下,也是雄才伟略,能得人,大汉已得民心,百年之内,奸贼不会出与内……至于再往后的事情,就不是我们所能预料而制定的了。”

他看向了燕王,“况且,郡守已经开始分权,地方将设立刺史,统一监察,我们再进行分权,地方就可以平定了,至于庙堂,等地方分权之后,自然就要着手进行整顿,改变当今的朝治……您是知道这些的。”

“我知道,诸位兄弟心里,其实也是跟燕王一样的想法,只是燕王为人坦荡,故而直言……分权并非是对大家的不信任,而是大汉必要的治理改正,我们是依附于大汉的诸侯,大汉强盛,我们才能继续生存,我们的子嗣才能享受富贵,大汉之命运,与我们是一体的,在考虑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更多的考虑这样的行为是否对大汉有利,而不是考虑是否对我们有利。”

燕王长叹了一声,“吴王所说的,我心里也清楚,但是这庙堂之政,哪里是能轻易改变的?晁错那厮能肆无忌惮的对地方出手,可是他能整顿庙堂嘛?我是不相信他的,从始至终,他的目的一直都是我们,他不会去考虑庙堂是否会造成威胁,或许在他看来,庙堂治理天下,不经由天子,才是最好的……他自己就是庙堂之政的受益者!况且这三公九卿,哪一个是他能惹得起的?也就欺负一下我们这些诸王,知道我们无法发作……”

燕王有些憋屈。

说到底,还是他们觉得不公平。

大汉立国,是以诸侯王与内臣来相抗衡的,你只削诸侯王,怎么不见你分朝臣的权力啊?

刘恒看向了其余众人,问道:“诸位也是这样的想法嘛?”

赵王迟疑了一下,说道:“其实燕王说的也有点道理,晁错是不会对庙堂出手的。”

刘恒轻笑了起来,“我知道,所以,我先前接触晁错的时候,就答应他分诸王之权,同时,我也提出了一个条件。”

“让他在分诸王权后分庙堂权?”

“他有的是理由拖延,而且分权也未必就真的用心……”

“不,我让他辞掉御史大夫的职位。”

刘恒此言一出,诸王都惊呆了,燕王先是大喜,可随后又摇着头,“他都已经达到目的了,让他辞了位又有什么用?难道您还有更好的人选?谁会愿意去整顿庙堂呢?”

刘长此刻也有些惊讶,他看向了四哥,“四哥,难道你这里有什么人选?”

刘恒平静的点点头,“当然有。”

“是谁?”

“我。”

这一刻,诸王哗然,众人皆目瞪口呆,什么意思??您老人家想留在庙堂里当三公??天下哪有让诸侯王当三公的??这不是胡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