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刘长体(第3/4页)

“虽然典故运用的不合适,可内容,完全可以作为往后尚方之规范,可以沿用千年了……我几次劝阻尚方之事,就是因为尚方耗费极大,而成果极少,他们做事杂乱无章,我知道你向来轻视理论注重实践,可这理论和实践,是缺一不可的。”

“就像你处置启蒙的事情,安排了陆贾和郅都,这两个人,一个注重理论,一个注重实践,两个人缺一不可……如今郅都不在,你又安排能办事的官吏来接替他继续辅佐陆贾。”

“在我看来,原先的尚方,就是只知道实践,却没有理论可以指明他们该做什么,该注重什么,该避免什么……”

“你这倒是开了先河的,第一次为尚方确定了理论知识……或许,从你之后,这类的书籍将会越来越多,或许有在内容上能超越你的,只是从开先河来说,那就是旷世之作了……”

“当然,我对尚方之事,懂得并不多,还是得陈陶他们来观看,只有真正从事这方面的人,才能知道好坏……我所讲述的,也只是从其意上来划分而已。”

吕后说的很直白,而刘长脸上满是藏不住的欢喜。

“好,好,我稍作改变,就拿给陈陶他们来看看!”

刘长咧嘴傻笑着,将收起珍宝那样收起了那些纸张。

吕后这才询问道;“这几天,你去看望了周昌?”

“是啊……他生了大病,也没有什么人去看望他,我就时不时过去……”

吕后满意的点着头,“你做的很好,多看望周昌,带些礼物送给他,往后群臣会更加敬重你,心甘情愿的为你效力……”

刘长随意的撇了撇嘴,看得出,他对群臣的想法是不怎么在意的。

“那阿母我先去修典故了……”

“好。”

刘长刚回到厚德殿,便即刻将浮丘伯给叫了过来,浮丘伯原先正在太学里忙碌着,对于他这么一个学者来说,张相对太学的要求让他有些力不能及,张苍要求太学生们轮流着去耕作,并且要求太学引进农家的书籍,培养重农意识。

甚至,张苍六次前往太学,去太学的次数比去朝议还频繁,每次前往太学,这厮总是教唆太学生。

也不能说是教唆吧,总之,张苍每次都会聚集那些年轻人,跟他们讲述陛下那所谓的盛世主张,话语很是激动,不断的给年轻的太学生们灌输盛世主张,要求他们努力学习,要为陛下缔造那盛世。

这是张苍看出了当今大臣们的保守,故而选择了这些年轻人,想要带动这些年轻人来接受自己的主张,收获一批支持缔造盛世的激进派生力军。

这很快就在太学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年轻人哪里受得了这个,被张苍一顿忽悠,各个都开始讲述着那盛世,非常的关心庙堂之政。

这让浮丘伯的治理变得更加困难了,浮丘伯治理太学的手段也算不上高明,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威望来行事,当太学生们变得有些盲目,并且有了国相撑腰之后,浮丘伯想压住他们也有些不容易。

好在,浮丘伯跟荀子一样,都是支持弟子们自己选择自己道路的,还是比较宽容的,哪怕太学生们聚集起来,联名上书要求太学请农家大家入驻太学,浮丘伯也没有制止。

张苍的行为大概也是刺激到了浮丘伯,这位本分的学者,也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如今的局势,做出改变,他甚至还申请奉常,开办了太学的第一封邸报,允许太学生们自由的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如今的太学,有学子四千余人,这些都是来自各地的最优秀的年轻人,是大汉的储备官吏,其中也不知藏着多少个未来的三公和九卿。

而各学派的大家,几乎都在太学任教,每次举行辩论,围观的士子数量能达到一千余众。

“浮丘公啊……您来的正好,帮我看看这个……”

刘长即刻将书交给了浮丘伯。

浮丘伯认真的看了许久,“陛下,这典故……”

“不合适对吧?”

浮丘伯点了点头。

“您也知道,朕诸事繁忙,很多东西都不能自己去做,这本书,朕完成了大概,然后令太子帮着我编写典故,谁知道啊,他就弄出了这么些典故,编排圣贤,令人不齿!这竖子,也就这么点本事了,故而,朕就想让您来帮着修改一些……这本书除却典故,其他地方您觉得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