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第3/4页)

盛景原来的户口本来就没在李家庄,所以她离开后,朱春花想偷懒少养一头猪,李柱生也没同意。

李家庄就是传统的生活模式,男主外女主内。家里的家务都是女人干,男人主要是做田里的重活儿挣口粮挣工分。他们只负责给家里挑水,以及砌个墙垒个砖这些重活。

原先李老太还在世,李小兰也没出嫁,家里四个女人,家务活根本不用男人插手。

后来李老太去世,李小兰出嫁,李向前去当兵了,原主闷不吭声地承担了家里的家务,也不叫苦也不叫累。李建设在外面住校读高中,放假后也要参加劳动,并没有下工后帮家里的女人干些家务的意识。

盛景离开后,家里的猪鸡每天都得要人喂。鸡还算了,是散养的,能跑到外面找吃的。可猪就不行。朱春花懒,恨不得一天只喂一顿,甚至两天喂一顿才好。家里的猪经常饿得撞猪圈。

李建设看不下去接手了这一摊子事儿,才发现盛景做的活有多繁琐多累人。

“对不起啊,妹,以前我不知道这些活有多重,都没帮你干过多少。”

“是帮我干吗?”盛景白他一眼,“那些猪交上去,钱能到我手里?猪肉和鸡肉我能吃几块?”

李建设脸色涨得通红:“是帮我,不对,也不是……总之对不起。我以前,真没想那么多。”

盛景摆摆手。

她之所以愿意帮李建设,除了在原著中李建设是唯一对原主好的外,也是因为她清楚地知道李家庄村民是怎么生活的。

那里的男人如果帮女人做家务,是要被其他人笑话的,说他不像男人。不光男人笑话他,女人也看不起他。

不说农村,城里也差不多。

大杂院都是女人做家务,除非像方家这样,家里全是男人。饶是这样,方毅如果去水笼头那里洗东西,也要被一群女人打趣笑话,最后落荒而逃。

陶立冬的孩子每天有一堆尿布,赵盼儿难产时家里的被褥、床单染了血,都要一一洗出来。陶立冬身体也单薄,不能像方毅这样去一担担地挑水回来洗,就只能去水笼头那里跟一群女人挤。

结果这就成为了夏老太攻击陈招娣的理由。而陈招娣在这个问题上也一股气虚的样子,只能拿别的来搪塞。

这种现象可见一斑。

她没再这个问题多说什么,问道:“那你接下来还会考吧?那抓紧时间看书。现在知青就指着通过高考回城,国家也很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我估摸着下次高考不会等到明年这个时候,没准到七月份就又有一次考试。”

“考。”李建设用力点头,“我会好好得复习的,绝不松懈。”

知青还有机会回城。农村人如果不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就是一辈子在土里刨食的命运。

他不甘心跟村里那些男人一样过日子,就只能努力考大学。

“村里那些知青考得怎么样?”盛景又问。

“他们一共十七个人,过初选的有六个。”

李家庄离北城近,能到那里插队的知青都是有些后台的。前些年插队的陆续回城了。后面去插队的知青也知道自己有机会回城,所以几乎没有跟当地人结婚的。

他们虽然跟村里人一起劳动,但他们住在知青点,平时也比较抱团,跟村里人来往不多。李建设原先在县城住校读高中,跟村里的知青没多少来往。

还是盛景写信提醒李建设,让他有什么问题就去知青点找人请教。

李建设自然很乐意跟城里人来往。有了这个借口后他就老往知青点跑。他态度好、嘴又甜,还总带些自家自留地里出产的花生瓜子,有些知青也很愿意教他。

等高考的消息出来,知青们知道他有一整套《数理化自学丛书》,都纷纷来借。最后大家还结成了一个学习小组,一起复习。

这学习小组里哪些人成绩好,李建设也写信一一告诉了盛景。

这时候高考完没办法公布标准答案,所以高考前盛景就提醒李建设,考完后一定要及时去找成绩好的知青一起估分。填报志愿时也多问知青。

毕竟这些知青身后都站着一群有能量的家长。家长们会帮孩子分析北城有哪些学校,哪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大概会是多少。这些是盛景自己都轻易打听不到的。她自己也用不着,懒得费神去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