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八章 以蚕丝为灵感来源的经典杭帮国宴菜——绍式蛋包!(第3/4页)
这跟鸡蛋松以及扬州炒饭的鸡蛋很相似,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比如扬州炒饭的蛋丝要求一圈一圈淋到油锅中,尽量散开,最好满锅都是,这样蛋丝的口感才更有弹性,吃起来更美味。
而蛋松要求鸡蛋要足够嫩,不能在油锅里浸泡太久。
至于这道绍式蛋包,则要求鸡蛋最好全部淋入到油锅的圆心部位,不用散开,也不用担心被炸老,就这么用筷子一直搅着炸制。
蛋液比较黏,加上虾仁表面也有一层蛋清糊,这会导致蛋液的粘稠度更高。
邬春江往锅里倒的时候,里面的虾仁也因为黏性的作用,跟着被倒进了锅里,很快就被包裹在层层叠叠的蛋丝中。
林旭这会儿总算明白了这道菜为什么名叫绍式蛋包了。
原本以为是蛋饺那样有皮有馅,没想到是用蛋丝把虾仁包裹起来,怪不得这道菜也叫绍式虾球和蓑衣虾球呢。
相对来说这个名字会更加贴切。
邬春江继续搅着油锅往里面淋蛋液,偶尔有虾仁随着蛋液掉下来,受热后虾仁收缩弯曲,正好将凝固的蛋丝包裹起来。
“老邬,咋看你手抖了?不行就换人。”
邱耀祖的话让邬春江差点破防:
“放屁,你哪只眼看我手抖了?咱当厨师的,可以写字抖,可以喝酒抖,但就是不能做菜抖。”
其实他端碗的手确实在微微颤抖,但因为厨艺高超经验丰富,这种微微的颤抖并没有影响菜品,反而扯出了更细的鸡蛋丝。
不得不说,做了一辈子菜的老师傅,就是有经验。
碗中的蛋液在逐渐减少,而油锅中的鸡蛋丝,则成了一大团,金灿灿的,看起来像是一团乱蓬蓬的毛线。
等最后一缕蛋液倒进锅里,邬春江立马把碗放下,随即用铁筷子在锅里扒拉几下,让锅里的蛋丝尽量散开。
这能够让蛋丝炸得更透彻,同时也能让油脂更好的淌出来,免得出现一口下去满嘴流油的尴尬场面。
约莫差不多了,用漏勺将锅里一整团蛋丝捞出来。
先在油锅上面颠一颠,把多余的油脂控一下,然后将这团鸡蛋丝盛到垫着香菜的盘子里。
“邬伯,这就是绍式蛋包吗?”
林旭看得新奇,觉得不管做法还是卖相,都迥然于别的菜品。
邬春江笑着说道:
“对,这就是绍式蛋包,但还没完全做好。”
他拿着一截大葱,取葱白部分切丝,盛在碟子里,再盛一点吃烤鸭用的甜面酱,这道菜才算是正式做好。
高大爷走了过来,对林旭说道:
“过去杭州附近是桑蚕区,种桑树养蚕的人家特别多,这道菜最早叫虾肉打蛋,后来演变成了蚕丝虾仁。民国那会儿,社会名流觉得虾仁弓起来把蛋丝缠住的样子像是披着蓑衣的老农,所以也叫蓑衣虾仁,后来传到外地,就有了绍式的称呼……这道菜的名字很多,我觉得最贴切的就是蚕丝虾仁。”
虾仁像是蚕宝宝一样躲在蚕丝中,而下面垫着的香菜叶绿油油的,也跟桑叶有几分相似,叫蚕丝虾仁还真挺合适。
但绍式蛋包的名字已经写在了国宴餐单上,所以就只能沿用下来。
不过如今这道菜已经有了衍生品,比如金丝虾仁,就是把虾仁挂糊过油炸一下,趁热粘上炸过的土豆丝。
这样吃起来更方便,土豆丝相对来说难度也更低。
唯一的遗憾就是土豆丝炸得再好,也没有鸡蛋丝这种又软又韧还稍稍带点酥的口感。
说白了,把鸡蛋丝改成土豆丝,纯粹就是比葫芦画瓢,除了卖相有些类似之外,口感和味道都差一截。
“徒弟,尝尝吧,你邬伯做一次不容易,别让他失望。”
高大爷笑着对林旭说了一句,随即拿着筷子,扒拉着蛋丝看了看,忍不住赞叹道:
“老邬这都中风一次的人了,炸出来的蛋丝依然这么细,高手就是高手,真挺佩服的。”
刚刚不管何广昌还是邱耀祖,虽然表面上是调侃邬春江,其实是在关心他的身体,而戴岳丰之所以没跟着他抢着做,也是想着让老邬趁着能动弹多过过瘾。
邬春江对高大爷说道:
“你就别奚落我了,当年用这道菜把我打得找不着北,现在我中过一次风,就更不是你的对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