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一章 只有处处讲究,才能做出美如蟹肉的名菜——西湖醋鱼!(第3/4页)

先去鳞去鳃去内脏,接着把背鳍、胸鳍、腹鳍等部位全都剪掉,鱼尾巴修剪成剪刀状的燕尾。

“西湖醋鱼讲究造型,鱼要彻底修整妥当,就连鱼尾也得有造型,要是吃的西湖醋鱼是带鱼鳍的,那就甭抱什么希望了。”

林旭一听便笑着说道:

“得,有这条标准,我估计杭州那些热门饭店,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得翻车。”

这年头,餐饮行业一直在提效率,虽然这样增加了利润,但带来的负面作用就是食材处理没以前那样细致了。

清蒸鱼吃到鱼鳞已经是常规操作,一些毛糙的厨师,甚至连鱼鳃都抠不干净,就匆匆忙忙的开始烹制,这样做出来的鱼,味道可想而知。

另外杀鱼前放血等步骤也越来越少,鱼肚子里的黑膜也不清理,这就造成了腥味过重的情况发生。

邬守业把鱼处理干净,锅里的水也差不多已经烧开。

他把火关掉,用勺子舀着锅里的水反复搅动,等锅里的水温降到八十度左右,他将草鱼放在一个盘子里,舀起一勺热水淋在鱼身上,两侧的鱼皮全都淋了一遍。

淋过之后,将鱼放在案板上,用菜刀轻轻在鱼皮上刮了一下,鱼皮上原本不少黑膜,顿时变少了。

“鱼身上的腥味,不光来自鱼牙和腹腔里的黑膜,外面的黑膜其实也非常腥,所以在做之前,需要把鱼皮烫一下,再小心刮掉表皮的黑膜,这样鱼肉才更鲜。”

淋热水和刮鱼皮看似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不是这样。

水温低了,鱼皮上的黑膜不会脱落,刮的时候反而会伤到鱼皮,而温度过高,又容易造成鱼皮收缩开裂,整条鱼也就废了。

所以水温一定要保持在八十到八十五度之间,淋也是舀起一勺缓缓浇上去,争取让鱼皮受热均匀,否则还是会翻车。

而刮的时候,也要注意力道和刀的角度,刮掉黑膜的同时不伤鱼皮。

看到这里,林旭已经明白为什么那些饭店会翻车了。

邬守业做鱼的步骤,从养鱼到修整鱼鳍,再到烫皮刮黑膜,这些步骤别的饭店几乎都不会做。

而这些,都是防止鱼肉发腥的关键。

再加上调料的不同,翻车在所难免,甚至可以说想不翻车都难。

鱼身上的黑膜刮干净后,整条鱼看起来白净了不少。

用清水把鱼表面清洗干净,开始改刀。

邬守业将鱼平放在案板上,从鱼尾的部位下刀,贴着脊骨向前片,一直沿着鱼头分成两半。

带脊骨的那一片被称为雄片,没脊骨的称为雌片。

他将鱼肚子和鱼口腔重新清理一遍,瘀血以及鱼牙等部位全都清理掉,尽可能减少鱼腥味的来源。

清理干净,开始打花刀。

首先是雌片,按要求是鱼皮完整,打暗花刀。

所谓暗花刀就是鱼皮朝下放在案板上,在比较厚实的鱼脊肉上划一刀,这样方便入味,但操作时要注意,不能伤到鱼皮。

而雄片则是从鱼头后面四厘米左右的部位开始打斜花刀,每隔四五厘米打一刀,第三刀斜着将鱼的脊骨切断。

过去做这道菜用的锅小,所以要把雄片截断,这样鱼肉可以同时成熟。

现在虽然有大锅选择,但这个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接着把下半截鱼身再打两个斜花刀,雄片上一共是五个花刀,全部打完后,稍稍腌制一下。

用葱姜往鱼身上擦一些食盐,再淋上点黄酒,然后放在盘子里腌制。

这一步是为了提前去除一下鱼肉的腥味,顺便利用黄酒将鱼肉的鲜味提出来。

趁着腌鱼的功夫,邬守业拿着一大块生姜开始切,他先切了四五大片放在碟子里,这是煮鱼的时候用的。

剩下的先切成薄片,再切成细丝,最后细细切成比芝麻还小的姜米。

“做西湖醋鱼,最后撒的姜米不能剁,一定要切,越小越好,最好能吃到姜味,但又感觉不到姜末的存在,这才是最完美的,蟹肉味儿自然也就出来了。”

林旭今天算是长了见识,又学会一招。

切好姜米,两人各自喝了杯茶,歇了一会儿,接着架上炒锅,加入半锅清水,开始制作西湖醋鱼。

邬守业把锅里的水烧开,放入姜片、食盐、白糖、米醋、酱油、黄酒,然后放入雄片的鱼头部位,再放入鱼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