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封山(第3/4页)

可大雪已经封山,即使说再多抱怨的话也无济于事,只会加倍制造恐慌,然后使队伍中的士气下降,木槿唯有换个角度去安慰痛苦无奈的族人们。

队伍中的老弱妇孺时常有晕倒在半路上的,有的青壮年汉子也因为每日太过劳累而身体受损,队伍可以说是人马俱疲。

如果没办法在一个月半个月抵达目的地,队伍中迟早会有人撑不住。

所以木槿的话不止胡诌,她当真这般想。

听见木槿的话,山洞里的哭嚎声渐渐止住,反而多了窃窃私语声。

不少人脑袋转过弯来:“反正俺有粮食,俺啥都不怕!”

当初遇见糯米砖时,他把木板车上装的满满的,直到上面再也装不下,估摸着得有个三四千斤。即便路上消耗不少,后面省着吃也够全家人吃个一两年,只要还有水,封在山里又怎么了?

他有水有粮食,到哪里都能活。

还有人感觉到累,闷头把被子盖上。

如今肯定没办法上路,他赶紧睡觉歇息,把身子养好才对。

王宝兴带着欣赏看向木槿。

当时看见外面没到小腿肚的大雪,他整个人被焦虑和无奈裹挟,心里总想着往后该咋办、老天不给自己活路,他的情绪也传给族人们。

山洞里人声鼎沸没了主心骨,假如木槿没有及时站出来,估摸着一部分早就被漫长艰辛的逃荒旅途折磨到苦不堪言的族人会立马绝望。

泄气容易鼓气难,如果真到如此地步,车队要想跟从前般拧成一股绳走下去恐怕会极难。

而木槿却已经走到山洞门口,她拿手中的木棍戳戳地上的积雪,现在得有快二十厘米了,说句鹅毛大雪并不过分。

真的很难想象一夜之间会变天。

这个世界的所有灾难似乎都与过分恶劣的天气有关。

之前的干旱持续两年多,至于如今的大雪会持续多久,木槿心里并没有底。

但她明白,往后的日子恐怕不会好过。

眼看大雪暂时不会停下,木槿有了另外的顾虑,如果外面的积雪太深太厚把山洞的洞口遮挡住,那么里面的人便很难出去,必须时常铲雪保证山洞的出口始终畅通才行。

木槿把话与王宝兴说了,王宝兴几乎没有考虑就把车队里的青壮年叫起来给他们布置铲雪的任务。

另外,他们短则三五日,长则个把月没办法再次出发,如果雪越下越大,大伙取暖也是个问题,必须提前储存好柴火才行。

昨夜好些人把自己缩在被子里还感觉冷,奈何又不想从被窝里爬起来,所以只好缩成一团。

如果下大雪的话,此后几天还会更冷,大伙就算缩在被子里也难以抵抗寒冷。

所以最好先把柴火给找齐。

队伍里统共二十五户人家,王宝兴让每家出个人手,五个人铲雪,余下二十人去找柴火,先打个五六日的。

两边活计都不轻松,不过没有人质疑王宝兴,大伙知道他是为了自己好。

崇文出去和人打柴了

按理说铲雪的活计更好,因为就在山洞边上干活,虽说同样需要花费大力气,不过离大伙更近,真遇见危险还能及时躲回来;而打柴的话,需要往树多的地方走上几百米,若山里真有野兽,到时候可够喝一壶的。

王宝兴怕有人说他袒护自己的儿子和侄子,所以把崇文还有崇远皆打发去砍柴了,如此一来,就连事儿最多的王宝顺也没话说。

王李氏看见崇文穿好棉裤棉鞋,她又把王宝山的狼皮帽子找出来给儿子戴上。

十分珍惜这顶帽子的王宝山罕见地没有说话。

穿着棉裤棉袄呆在山洞里都很冷,好些人要缩着身子才成,若出去山洞,只管更冷。

而且积雪这样厚,棉裤和棉鞋很容易就会湿掉,长子出去定要吃些苦头回来。

以前没出来逃荒时,遇见下大雪的天,汉子们把院里的积雪扫干净就去屋里窝着,没人会冒着得风寒的危险出去。

现在族长让出去找柴火,他家总不能不出人。

崇文离开半个时辰,家里就开始煮热水,等崇文回来先喝口热的暖和身子,如此一来,总比冻着强。

王李氏还说要有姜就好了。

煮姜汤可以驱寒,然而自打遭灾之后他们就再没有出去买过,所以家里早在半年前就没有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