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花钱就是爽,能当董事长!(第3/4页)
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当场将钱存进银行的,毕竟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喜欢存钱的了。
更何况当时的利息比较高,又缺乏其他理财手段,把钱存银行里,反而是普通人最佳的理财手段。
“吴行长,这次多谢你了,专门派人过来帮我发钱!”李卫东笑着说道。
“李厂长说哪里话,我们银行不就是该为客户服务的呢!”吴行长笑了笑,接着说道;“更何况嘛,我这次最起码也有五六百新储户嘛!”
李卫东这种大客户,自然要享受到VIP服务,更何况涉这次股权交易涉及到两千多万人民币,也值得银行派专人过来。
而且银行也不是白来,银行在现场建立一个办公点,两千多万的人民币,最起码能收回去八成,另外会增加五六百的储户,这来回一倒腾,在账面上吴行长也完成了一些业务指标。
普通职工的股权转让是在会议室里完成的,而领导干部的股权转让,则在另外的一个房间。
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分到的股权可要比职工多的多,就比如厂长张涛,分到了几十万的股权,通过卖股权,一下子就能净赚几万块。
这种事情自然不能让普通职工知道,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可以大家一起过穷日子,但决不允许你赚的比我多!
要是被普通职工知道,张涛一下子拿了几十万的股权,指不定又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然而让李卫东感到意外的是,还真有人不贪钱。
有那么十几个职工,在拿到装载机厂的股份之后,并没有卖出去,放着三千块不赚,选择将股份留在了手里。
也有那么几十个人,只卖了一部分的股权,手里还留了一些。
李卫东了解了一下,那种没有卖股份的,基本都是建厂时候就在的老员工,大概是对装载机厂有感情了,宁愿手里握着装载机厂的股份,好有一种归属感。
而卖一部分股权的人,可能是琢磨着,股份留在手里,以后可以得到分红。
也有个别的领导干部,手里留了一部分的股份,大概是担心手里没了股份,会失去在装载机厂的话语权。
不过对于李卫东而言,这也是好事情,他甚至很希望有部分的股份,仍然留在装载厂职工的手里。
因为只要其他职工手里有股份,那么装载机厂就是股份制企业,也算是没有违背股份制改革的初衷。
而如果所有股份都集中到李卫东手里,那装载机厂就成了李卫东的独资企业了,以后说不定会有麻烦。
只要等到年底,国家会有更加放开的政策,李卫东也就不用再提心吊胆了。而若是再等一年,《公司法》正式公布,到时候李卫东合法的将装载机厂变成有限公司。
……
李卫东最终拿到了装载机厂超过97%的股权,成为了装载机厂的董事长。
两千多万花出去,李卫东终于换了个头衔,由之前的李厂长,升级为李董事长了。
上任第一天,李卫东就先视察了装载机厂的内部情况。
“我们厂的技术和生产线,都是来自于第一重型机器厂。当时建厂的时候,第一重型机械厂提供的了技术人员和大部分的设备,其中也有一些是第一重型机器厂淘汰下来的设备。”厂长张涛介绍道。
“你说的是东北的那个第一重型机器厂么?”李卫东开口问道。
“对,就是那个第一重型机器厂。过去不是一直流行东北支援全国嘛,我们就是东北支援咱们青河的项目之一。”张涛颇为自豪的点了点头。
“第一重机厂可是咱们国家重型机器制造业的长子啊!这么算起来,咱们装载机厂比市重型机械厂的起步还要高喽!”李卫东笑着说道。
“市重型机械厂比我们早成立两年,他们用的是晋工的技术和生产线。”张涛开口答道。
李卫东点了点头,随口说道;“晋工是做起重机起家的吧,现在他们的冲压机,也是国内第一的。”
张涛接着解释道:“是啊,当初市重型机械厂成立的时候,本来就是主打起重机的。谁知道那个丁友亮掌权以后,开始大力发展装载机,把我们厂的饭碗都抢走了。”
李卫东接着问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第一重机厂是当年苏联援建的项目吧?这么说咱们用的也算是苏联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