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市井(第4/6页)

它的体现方式更加隐蔽,更令人难以察觉,并非某个人对某个人的,而是某个广义的群体对另一个广义的群体,甚至是某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

人们痛恨血汗工厂,血汗工厂的工人当然是受老板的剥削,这是非常明显的阶级关系。

可是另一方面,血汗工厂做为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整体上受另一个环节的剥削往往更严重。这种阶级关系却是隐蔽的,具备相当的复杂性,也缺乏理论研究与宣传。

以几里国的体量,不可能发展像东国那样的全产业门类。但是在能够发展的重点产业中,比如木薯食品加工业,就要尽量掌握完整的产业链条……

面对马台山的问题,崔婉赫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像背宣发稿一样侃侃而谈,来了一大段上述内容。

听到最后,马台山忍不住举手打断道:“崔部长,您先不要介绍这些,我就是想问问,欢想特邦目前有树柴油发动机生产能力吗?”

崔婉赫:“没有啊,我一开始就说了没有,怎么着还得再等几年吧。”

马台山:“那么专用柴油机的生产,你们打算怎么解决,或者说用什么方式解决?”

罗柴德:“问这些干嘛?总会有办法的,我们还是先参观吧!”他不是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而是不想在这种场合多说。

欢想实业目前所缺乏的能力,就是合作方可谈判的空间,回头再专门谈合作呗。

风自宾却笑着说:“我们在东国收购了一家发动机生产企业,改组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名叫树油动力,就是去年下半年的事。

欢想实业提供了样品和技术图纸,批量改装传统发动机、小批量试生产专用发动机,都是树油动力负责的。”

房关发展收购的这家企业,原名鑫通柴油机厂,史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国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进行改制,更名为通柴动力集团,当地老百姓一直称呼它为通柴。

这家企业命运多舛,改制后还一度成了上市公司,因需求猛增红火了几年,但随即生产经营就陷入了困境,后来被另一家大型国有汽车集团并购。

该汽车集团与好几个国家的车企有合资合作项目,在东国本土生产海外车型。

并购之后,通柴的生产经营仍然不见起色,后来母公司就以资产处置的方式,将其控制权转让给了桑岛国的车企,自己只保留了少量股份。

可是近几年,那家桑岛国的车企的日子也非常不好过,连年巨额亏损。通柴身为其海外子公司,好似也处于一个没落的产业,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

海外母公司想让其直接破产。这时房关发展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它没有收购这家企业,而是在其处置资产时收购了所有产生实体,包括厂房、车间与各条生产线。

这样做,可以尽最大程度避免各种产权与债务纠纷。

房关发展成立了一个新公司,名字不再叫通柴,而叫树油动力。当地政府表示,希望他们能够尽量少裁撤员工,以免造成社会冲击。

树油动力的实际动作则远远超出了当地政府的预期,他们只是裁撤了管理层,不仅继续聘用了大部分原厂职工,而且还设法召回了大批流失人员。

近几年,原通柴的很多员工被减员增效分流到社会,也有不少人自行离开另谋出路。

树油动力则通过种种方式将这些做厨师的、开网约车的、送快递的原厂职工都联系上了,并重新召回入职。

还有一些人已自行创业或者跳槽到其他公司,混得好像还不错,但也被一一找到并沟通,能劝的都尽量劝了回来。

在东国负责这种事的,原先都是郎校民。可是郎校民已回到几里国另有任用,所以就换成了郎校民的师弟、原定风潭弟子、如今的六级养元师朱乘理负责。

朱乘理是个很讲理的人,喜欢找上门跟人好好讲道理,做事极为认真负责。像这种看似劳神费力的工作方式,效率居然非常高。

朱乘理为什么要花这种精力?

因为在东国,厂房设备之类的东西还好办,但是从工程师到熟练的技术工人,适配整个生产体系且已经打造好的团队,假如散了,再想组织起来可就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