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第3/7页)
高州的地形其实非常好,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利于农耕,但其辖内有一条由北向南横穿而过的河,叫芮江。
高州夏季多雨,一到涨水季节,芮江水平线暴涨,两岸的庄稼都要遭殃。因此几乎没人在这条河两岸定居,但是在这里修筑水利工程,芮江中下游地区就可成为鱼米之乡。
一个好的水利工程造福千秋万代,都江堰便是最显著的例子。以前是没这条件,现在有了现成的技术人员,不试试怎么行?
公孙夏接到信也是大喜,连忙写信去京中将陈怀义大大的夸了一遍。陈怀义接到信后一头雾水,汗颜得很,连忙澄清这不是他的功劳。
写完信,公孙夏详细了解了这些工匠的来历,所擅长的领域,然后将这些人分为几队,有负责兴修水利的,有负责修桥的,也有负责筑路的。
高州与广州、连州的路也该修起来了,这样以后三州来往更便捷快速,方便三州联动。
只是现在正是南越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也是种植农作物的重要时期,是不可能让百姓丢下地里的活来服劳役的。
因此,公孙夏便安排人陪同这些工匠去各处考察地形和环境,制定相应的计划,等到秋收后,农闲了,气温也降了下来之后再动工。
相较于他这边的缓慢。
十一个去了矿山的工匠,立马派上了用场。
这些工匠看到矿山那粗糙的生铁冶炼锻造法,还有那造出来的砍两刀就断了兵器,脸都黑了。
这简直是丢他们祖师爷的脸,浪费铁和煤。
十一人当即上手,从头到尾将这些匠人的炼铁方式批了一遍,然后又亲自上手,花了好几天,锻造出了一批新的兵器。
看着架子上闪着寒光的大刀,管事的脸上都乐开了花,连忙遵照刘子岳的吩咐,对这几人极为尊重:“裘师傅、苗师傅……你们辛苦了,我略备了一桌薄酒,请大家一定要赏脸,咱们这铁矿以后能不能打造出平王殿下满意的兵器就全仰仗诸位了。”
十一人第一次体会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觉。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矿山给他们修筑了房子,跟管事一个规格,家里的家属,也都有了安排。
子侄们想念书的可送去兴泰念书,无需交银子,矿山这边有个落榜的童生,可教大家启蒙,若还想继续往下念,可送去连州书院学习。
没有读书天赋的,可学习锻造之法,也可参军入伍。
若这些安排都不满意的,可开垦土地种地。
家中的女眷也可学习棉纺技术,种桑养蚕,织布补贴家用。若想学习其他技艺的,只要连州本地有,地方都可安排。
虽不是尽善尽美,但他们能感受到连州对他们的重视,对匠人的重视。在这里匠人的待遇并不比管事差,尤其是技术好的,说话非常有分量。
这些工部的底层官吏,一向是被人呼来喝去的,何时享受过这种待遇?
他们激动的同时也暗暗下决定,要好好干活,将祖传的技艺发扬光大,为家里人谋取更好的前程和生活。
晋王班师回朝后,将黄思严留在了江南驻守,理由也很合情合理,担心还有红莲教的残余作乱。
实则是不想黄思严进京抢了功劳。
虽说现在黄思严也算是晋王的人了,但亲疏有别,同样是自己人,跟着晋王南征北战数年,同甘共苦的自己人,和黄思严这种半路投效的,总还是有差别。
晋王肯定要优先提拔亲信老人,为这些人谋取功劳。黄思严半路杀出来,因为干脆利落收复了封州、并州和袁州的缘故,连升数级,已是三品参将。
回京若是论功行赏,他手底下有些老人肯定比不过黄思严。
但这事晋王不能明说,而且还要想方设法掩饰,所以就找了这么个借口。而且为了安抚黄思严,他还特意留了两万兵马给黄思严,以供其调遣。
若只有黄思严这个官场新人,可能看不懂他的意图。
但黄思严此次北上,刘子岳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军师。
军师郭迁,乃是郭诚的弟弟,白面书生一个,身体羸弱,但脑子极为聪明,刘子岳和冉文清不在兴泰时,便是他从旁协助处理兴泰的事宜。当初鲍全训练镖师时,他也从旁协助,制定作战方式等等。
所以他年纪虽不大,但对官场上的这些套路了解不少,一下子就看穿了晋王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