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第3/5页)
康熙本人也确实是这么打算的。
这样看来,虞云确实算是个不二人选。
敏若道:“你心里有数便好。”
要谈的是将会影响到一辈子的合作案,瑞初看起来仍是云淡风轻的。
她将这门婚事定义为人生中的一个必要节点,她需要走过这个节点,奔向她心中的远方。而这段婚姻是否幸福,她与未来的额驸是否两心相印,能够白头偕老,这些并不在瑞初的考虑范围当中。
如果说婚姻是一门考试,她只需要做完卷子,即拥有婚姻,连及格分都不需要拿到,对附加题的分数便更是无意。
从感情上讲,敏若知道这对虞云来说并不公平。但活在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背景之下,敏若非常深刻地清楚一个道理,即作为女人,永远不要去心疼、同情男人。
因为男人们时刻拥有着多于女人数倍的退路。
即便是瑞初和虞云这种在当下世俗观念下万分悬殊的身份之差,瑞初也比虞云更经不起闪失。
虞云在婚后,如果寻求感情不顺,他可以纳妾,可以再觅新欢,可以在别处寻找慰藉,只要不和离,他随时享有与公主并肩的一切尊荣。
而瑞初,她是这桩婚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方,又是最输不得的那一方。
瑞初没有退路,或者说她在心里便没有给自己留下退路。从做下决定的那一天开始,她便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婚姻是她要打的最持久的一场仗之一,她必须赢得彻彻底底。
她的额驸可以与她感情疏离,但必须绝对可靠,或者绝对愚蠢。
敏若凝视着女儿的眉眼,半晌,在她眉心轻轻落下一吻,“无论何时,你与哥哥,都是额娘在这世上最爱的人。”
瑞初环住她的腰,如幼时一样将头贴在她腰腹间,带着冷面下极为隐蔽的眷恋轻轻蹭了蹭,低声道:“有您和哥哥在,无论遇到任何事,我也永远都不怕。”
再坐起来时,她又是一贯平静清冷的模样。敏若怜爱地摩挲女儿的鬓发,笑着拍了拍她的肩,“去吧。你五姐早等着你呢,你从南边给她挖了这么多人回来,她可答应给你什么谢礼了?”
瑞初道:“央我再资助些银钱,让我有投资修建大清第一座女子书院的资格算不算谢礼?”
她言语间带着淡笑,敏若无奈摇头,摆摆手道:“去吧。”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切都很顺利,九月,蓁蓁来请敏若给书院提了八个字的校训,书院名为“微光”,敏若取的,康熙御笔钦赐匾额。
蓁蓁在书案边为敏若研墨,看着她挥笔落墨一蹴而就。
志洁行芳,志美行厉。①
蓁蓁道:“我本想定自强不息,瑞初说那便太招眼了些,于是只定了这八个字。不过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会将那四个字也加进校训当中。”
敏若笑着看她,“愿你如愿。”
“也愿我有生之年,能亲眼见到这天下女子,自由自重,自尊自强。”蓁蓁目不转睛地望着纸上那八个字,坚定地道。
微光书院正式剪彩的日子,蓁蓁没用钦天监择出来的吉日。
她拉着瑞初费找了间女娲庙拜了拜,写了十几张纸条,上面都是她翻黄历翻出来的好日子,然后抽出一张,选中日期,定做吉日。
康熙不知这吉日来得如此随便,见蓁蓁没选钦天监选的好日子,便与敏若抱怨:“蓁蓁这孩子未免也太胡闹了。”
敏若但笑不语。
这就抱怨了,如果让他知道蓁蓁的原话是“才不用那些臭男人算出的日子”,也不知他该作何感想。
孙女要办的书院,太后娘娘很赏脸。除了避暑出巡,她老人家这些年几乎从未离过宫,这回却特地扮了整齐大妆来到城外的书院,笑呵呵地鼓励了蓁蓁与书院中的教工、学生们几句。
太后如此,上行下效,敏若也算有了正大光明出宫的理由,宫中妃位之上皆随行至微光书院,敏若作为名誉校长,多了一个讲话的环节。
望着堂下一排排年轻端庄的闺秀们,她沉吟半晌,道:“青春如歌,惜重光阴,莫负年华。”
也莫负活这一回,莫负这在瑞初和蓁蓁百般谋算之下,才给她们带来的机会。
从宫外回来,敏若调整了两天情绪。
主要是又低沉又兴奋的复杂情绪让周岁已经四十的她有点招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