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第3/5页)
大公主听了先是微怔,但她没有什么厌学心理,也并不抵触与敏若亲近——先皇后病重,敏若入宫侍疾的那段日子,她与敏若是常接触到的。
只是因为先皇后不愿她小孩子在病榻前捧药,不许她去永寿宫侍疾,她那段日子才存在感稍弱。但敏若每日也能见她一面,二人并不算陌生。
因而,她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康熙话音一落,大公主连忙谢恩,原在一边养神的敏若没想事情忽然就落到自己身上了。康熙话已落地、大公主也谢了恩,也没有她反抗的余地,只能答应下。
教小姑娘弹琴嘛,隔三差五抽出一两个时辰结局,不是大问题。
那边太皇太后眯着眼听小辈们说话笑闹,本来半晌没言语了,这会忽然道:“二公主和三公主也都大了,到了该学些东西的年岁了。本来,孩子们大了也该学些文字书画,孝昭去前都不忘叮嘱她们日后用心学习,这几年,守着国丧,却都耽误了。”
康熙愣了一下,旋即点头道:“是这个理。”
他料想太皇太后这会忽然开口是有什么想安排的,便看着太皇太后静静地等她的下文。
敏若心里忽然有种不好的预感,那边太皇太后端着茶碗呷了口参茶,沉吟半晌,才徐徐道:“左右格佛贺是要随着贵妃学的,不妨叫她们也随着贵妃学吧。贵妃颇通文字,教一教她们读书认字还是简单的,再说姊妹们一同学习,相互督促才有进境。”
她说的是满语,敏若这段日子在宫内大环境熏陶下满语突飞猛进,一边听太皇太后说一边在心里翻译成汉语,脑子里头刚反应过来便觉好像一套天雷“轰——”地劈了过来。
她好好地在这坐着,吃水果剥瓜子发呆,她是得罪谁了啊?大过年的,人家都欢欢乐乐,她反而落了个差事在身上。
然而康熙可不知道她这会怎么想的。
太皇太后这样一说,康熙听了也觉着甚有道理,本来他也没指望公主们能学出什么水平新高来,敏若的文化水平他心里多少有数,教几个小公主绰绰有余了。
且他觉着敏若属实算是多才了,能挽弓上马行事爽利有满洲贵女风采,也能读书写字抚琴作画,再到制香煮茶插花这些汉人颇为推崇的风雅事她也都擅长。
若是他的公主们能学到几分,不求样样皆通,通晓一两样,也足以叫他与近臣们好生炫耀炫耀了。
与汉臣炫耀你们家搞的我家闺女更会,和满臣炫耀我闺女琴棋书画样样皆通比你家的优秀出十万八千里。
这会事情未定,康熙便已略想象出未来的场景,一时心内颇欢喜期待。
再者说,平时听回报,敏若每天在永寿宫慢悠悠读诗作画插花品茶地,小日子过得忒悠闲。每天都在被折子堆里度过的康熙不想承认自己其实有一点小嫉妒她这种悠闲平和的小日子——一想到敏若再也不能每天睡到好晚醒,而是得早早起来教公主们读书作画;每天得讲解书籍教授琴棋得忙得脚不沾地,而不是每天悠闲地煮茶作画,他就好开心!
若再往深了说,以爱女之心出发,这几年他自认对敏若的心性也有些了解。
在康熙看来,敏若是难得的心境平和(入了宫也没折腾着争宠)、不慕名利(有牛痘的功劳也没管他讨什么好处)、淡泊恬静又干脆果决(仙客来日进斗金,干股分红说让就让)之人。
——有这四点先入为主的印象替敏若遮掩着,他很难发现敏若怠懒的性子,在这一点上他显然不如佟皇贵妃识人深刻(这就是对人对事先入为主的后果)。
这四点好处,但凡他的公主们能学到七分,日后也定能受益终身。
太皇太后自不知道康熙顷刻之间已经思虑颇深远,她见康熙赞许地点头,才笑道:“那这事可就定下了——行了,不白叫你干活。”
她看向敏若,嗔怪道:“日后要教小公主们的功课,可不许再怠懒了,别把公主们都带坏了。论理,她们也叫你一声毓额娘,你教她们是名正言顺的。但我还是替她们出一份束脩给你,叫她们给你磕了头,往后有半师半徒的名分,你可要尽心尽责,她们若有学的不好的地方,不许纵着她们。”
敏若还能怎样?这就是人在炕上坐,活从天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