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万民如海,愿与世子共同赴死!(第4/8页)

先贤们一个个已经离我远去,他们的榜样已经铭记在我的心里。

屋檐下我沐浴清风展开书来读。

古人的光辉将照耀我坚定地走下去。

这便是顾锦年的心意。

也是顾锦年想要表达的内容。

这首正气歌,顾锦年经过了修改,他通过这个世界的一些特殊背景,完美替换。

有些地方也没有去做更改,以做比喻,无伤大雅。

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是心中之意。

仅此就足以。

孔家上下沉默,越是儒道造诣高深,就越知道顾锦年这篇文章能带来怎样的影响啊。

“当真乃不朽文章也。”

“能惊动圣人的文章,的确名不虚传。”

“今日之后,天下儒道,将要变了,从今往后,浩然正气,非儒道可得啊!”

“千年未有之变化,这个顾锦年,到底是何人啊。”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

“好啊,好一个十年磨一剑,这一剑,磨的惊天动地啊。”

一位位孔家大儒惊愕。

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甚至有大儒更是忍不住开口,念出顾锦年当初所作的第一首诗。

这一首诗,放到现在简直是应景啊。

磨砺十年。

剑出惊天地。

而对比孔家的震撼。

大夏京都。

才是真正的惊世场面。

京都当中,无数百姓观望着这一幕,尤其是这些读书人,他们是亲眼所见。

见证这必将名传千古的一刻。

石碑之上,洋洋洒洒的正气歌,绽放无与伦比的光芒。

天地黑暗。

可这块石碑,却化作永恒的光芒,刺破一切黑暗。

光芒坠下,洒落在顾锦年身上,映照出不朽的身影。

人们惊愕。

儒生们更是露出无与伦比的眼神。

他们读书养气。

可却一直不知道养的是何气。

说是说浩然正气。

可这也只是自以为是。

真正的浩然正气,他们不明白,也不理解。

总觉得读了书,能明白道理,这就是浩然正气。

如今,随着顾锦年这首正气歌出来后,人们对浩然正气有了一个新的了解。

永夜之下。

狂风当中。

顾锦年一袭白衣,被吹的猎猎作响。

这一刻,他周围弥漫炽烈光芒。

正气歌作完。

顾锦年长长深吸了一口气。

他的内心,在这一刻得到巨大的满足。

他的精神,在这一刻得到了巨大的充足。

这一刻,顾锦年总算明白,为何有人不顾生死,也要为心中之正气。

因为这天地之间,有浩然正气。

这浩然正气,不仅仅只靠读书才能获取。

有正心者,皆可蕴养浩然正气。

路见不平者,可养浩然正气。

侠义者,可养浩然正气。

倘若人人都有浩然正气,这天地之间,便是美好的。

“世子万古。”

此时,又是一道声音响起,人群当中,打破了这方寂静。

不过这一次,有人看到是谁,是苏怀玉。

不过,一道道声音也跟着喊起来了。

百姓虽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明白这首正气歌的含义。

但他们知道的是,顾锦年为天地又做了一件好事。

一个人临死之前,还心念着苍生,还心念着百姓,让人如何不泪目。

“世子万古。”

“世子万古。”

震耳欲聋的声音不断响起。

百姓们发自内心去呼喊,去高呼,高呼世子万古。

这种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响,贯彻天地之间。

可就在此时。

一道不和谐的声音,也缓缓响起。

“问斩时辰已到。”

“尔等还在迟疑什么?”

声音响起,是一位王爷。

在这最关键的时刻,他看得出来,百姓要请愿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他立刻打断,要让顾锦年赴死。

听到这话,刑部官员不由一愣,他们也有些不甘,可面对王爷的吩咐。

他们还是咬了咬牙,让顾锦年上了囚车。

面对这一幕,顾锦年没有说话,也没有选择走上囚车,而是康慨赴死,朝着刑场走去。

他无惧一切,甚至有一种莫名的内心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