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第3/4页)

有人却反驳道,“你这话说得太小看人了,人家那位母亲可是有手段的,没准哪天,他就真成了小侯爷呢。”

承义侯府是正宁帝的母族,老承义侯是正宁帝的舅舅,正宁帝登基前,承义侯府的爵位已经降为子爵。

正宁帝登基后,按例封赏母族,才将赵家给晋为承义侯。

经历赵家因后继无人,没有新的功勋巩固爵位,导致爵位越传越,家里越发没落的经历,老承义侯早早的就以自己年老体衰为名,将侯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当时刚登基没两年的正宁帝,果然没好让承义侯府降爵袭位。

何殊对这个赵家的印象还是比较深的,不是因为那是老国舅家,而是因为赵家这一辈的年轻辈中,出了个她看重的人才。

现在听到这群公子哥聊起赵家,她故作不经意的说道。

“孤听父皇说,那承义侯世子是个会办事的,怎么也轮不到他弟弟当小侯爷吧。”

在座这些权贵子弟都非常羡慕太子,且不说太子的储君身份,最让人羡慕是她作为皇帝的独子,不用担心兄弟争宠,享有独宠。

在场这些公子哥虽是家中受宠的,可他们基本都是兄弟成群,有一大半除了要与自家兄弟争,还要与堂兄弟竞争,都过得不轻松。

此刻听到太子的话,都觉得她是因为没有亲自经历过史弟相争的事,才会将事情看得太简单。

再加上他们可能也有想在太子面前表现的心思,就给何殊普及了一下承义侯赵家的一些信息。

现任承义侯的原配嫡妻去得早,继室是由贵妾扶正,据外人猜测,在原配去世的事情上,承义侯应该理亏,原配娘家虽然没有追究,却将原配留下的儿子带回去抚养。

直到前几年老承义侯上奏,请求皇上将爵位传给自己的长子,将自己的长孙立为世子,承义侯的长子才回京。

承义侯世子自幼没在赵家长大,与父亲也没什么感情,也就老承义侯还一直惦记着这个大孙子。

后面的事情何殊知道,偶然得知承义侯世子赵晋仁是在海边长大,因其外祖家是经营造船厂的,他不仅在船只设计方面水平不凡,还精通水性。

为对抗时常侵扰大安沿海地区的海寇,他甚至还召集外祖父家的家丁与造船工人,组织起一支队伍,与海寇展开正面战斗,灭杀过不少海寇。

知道这些信息后,何殊当机立断,将他派往临海府组建一支水师,还让他帮忙督建船队。

而赵晋仁也不负她的厚望,成功组建起一支令海寇闻风丧胆的水师,在沿海区域屡立大功。

已多次成功往返海外的船队能在短时间内建成,并且顺利出海,也离不开他的辅助。

毕竟他外祖胡家在造船与航海方面的积累丰厚,赵晋仁耳濡目染之下,本就掌握不少,他又愿意帮忙搭线,胡家才会愿意拿出压箱底的机密东西。

所以何殊对赵晋仁十分信重,也很感激。

此刻听说他家有位面慈心苦、不省心的继母,还有个偏心到没边的亲爹,世子之位坐得有些不稳,何殊暗自记在心里。

打算找个机会帮自己的心腹重臣解决到家庭隐患,好让他没有后顾之忧的为自己干活。

这场宴会过后,从奇珍阁呈上来的业绩汇报上,不难看出正宁帝的牺牲是值得的,虽然那种特产卖得是天价,依旧被人争相抢购。

算出自己可以从中分得的钱,正宁帝心中高兴的同时,忍不住对何殊感慨道。

“这些人可真有钱啊,他们的夫人在你母后那里多花些钱,他们就心疼得不让夫人再进宫,断了你母后那边的生意,可是花在他们自己身上,真是多少钱都舍得花。”

在正宁帝看来,花在夫人闺女身上的钱,好歹还能落个东西,花大价钱为自己买这种非必需的东西,用完就没了,真不知道那些人都是怎么想的。

反正搁他自己,是怎么也舍不得花大价钱去买那种东西,为了保养自己的身体,免费的他都不用。

对于那些有钱有权的老男人的想法,何殊倒是能够理解,要不然,她也不能这么精准的拿捏住那些人的钱袋子。

因为那些人太贪,还想再活五百年,那东西能让人感受到重返青春的滋味,让人欲罢不能呗。

不过为了避免误导正宁帝,跟他肯定不能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