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第3/4页)

几位大掌柜当真以为这是华琼的金口玉言,听得专注极了。

唐荼荼却说不下去了,顶着几位大掌柜认真却迷惑的目光,她自己也觉得这话是屁话了。

一条运河,从北到南串起了百十个商帮,千百个商行,万千家商户。上下多少人“打点”,多少人“通气”,要是以律法画条线,能把全天下十之七八的商全划到“行贿”的那一头。

她老爹清清白白一个官,这几年就没拿过除了俸禄和体己以外的钱,饶是这样,唐老爷还常常因为早年入礼部花了八十两纹银打点而耿耿于怀。

而漕司一个地方大员,敢下令“所有商行行过贿的既往不咎”,说明天下有许多先例在前,平时民不举,官不究,贪的贪,送的送,曝出事时法不责众。

侯掌柜听出她想说什么了,眼里立刻带了赞赏。

“大姑娘小小年纪,竟能明白这番道理!姑娘放心,我们心里都有杆秤,皇城根下生意不好做,老伙计们都知道树大招风的道理,有时宁愿外地商会踩在头上,也不敢动歪心思,账目上是清清白白的。”

这“清白”含了多少水不好说,听他一席话,唐荼荼好歹放了心。再想想她娘可是坐拥三条街的厉害人,肯定也有一套自己的处事之法。

侯掌柜又接起了前话:“前日信儿送出去,回信回得极快。我们才知道东家已经出门了,正往天津这头赶呢,不日就到了。”

唐荼荼惊喜:“我娘要过来?”

她换了个住处,连这事都不知道,大概娘的信送府里去了。

中午吃了荤菜,古嬷嬷都惦记着,晚上只有清清淡淡一碗长寿面,一海碗,配了两样小菜。这荤一顿素一顿的实在折磨人,连汤喝完,只觉得吃了个水饱。

趁着今日有纪念意义,唐荼荼开始写年终总结,年前忘了写,年后一直忙到今天。

去年冬至来到这个时代,今已一年零一个月了,这一年做了什么事儿,有什么想法和体悟全写上去。以前每到年终是填表格,写公文,如今没上级要应付,写着写着就成了日记,一句一句落笔都是自在的。

她吃了长寿面,收了全府的礼物,听了爹爹的祝词。但总有点一丢丢遗憾浮在心上,摁不下去。

此时的长街上,几匹快马抢在天津闭城门前进了城,沿着河西堤一路穿过坊市与巡卫关卡,朝着她的方向疾奔而来。

领头的影卫看了看时辰,高兴得差点蹦起来。

子时一刻!赶上了!昨儿天黑殿下的信才过来,快马加鞭一天一夜,老天爷啊,竟叫他们赶上了。

叁鹰和芙兰一路穿门过院,压抑着兴奋“笃笃笃”敲门。

唐荼荼刚睡下,开门露出半张脸:“怎么了?”

俩影卫难掩激动:“殿下送的礼到了!”

唐荼荼眼睛骤然亮起了两盏小灯泡,高兴得有点结巴:“快快快进来。”

叁鹰小心翼翼地捧进来。

那是一盏很大的纱灯,六角六棱,内径一尺长,底下是整块明玉雕的莲花托,上方一个手摇柄,轻轻一摇,里头画着画儿的灯芯会转。

叁鹰得意道:“这是京中名匠梦溪丈人所做。老相公不慕名利,早歇手了,就是殿下也得寻着老相公的故交上山去求人家,三催四请,软磨硬泡,老相公才答应给他做这灯,从立冬就开始做了。”

唐荼荼听得直笑。

她不信二哥会有那样的少年意气,可在“二哥去求灯”和“叁鹰说假话”之间权衡一下,唐荼荼自然更信前者。

她伸手摸摸冰凉的灯骨,没分辨出来是玉还是琉璃,刚从冰天雪地里送过来,凉得像在摸冰,捱冻也快乐。

叁鹰扯幌子眼也不眨:“早该在元宵节当天就送过来了,出通州时下雪耽误了工夫,万幸在姑娘生辰这天赶上了。姑娘快看看灯芯坏了没有?弯了折了都能修修。”

唐荼荼嘴角快要咧到耳朵根,摆摆手,笑得声音都发不圆乎了:“你们出去嘛,我自己看。”

芙兰:“行行行,您自个儿看。看完吹熄了啊,小心夜里走水。”

唐荼荼连催带撵地把两人关出了门,洗干净手,从底座摸进去把灯芯点上,又吹熄屋里的烛火。四下黑暗,只有这一片莹莹的暖光亮着。

她小心翼翼转动轴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