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第4/5页)

可惜将官里边没雅人,不乐意看草看羊,镜头对着敌营一个劲儿地瞅。

“真近啊,这怎么能叫千里眼,该叫万里眼、万万里眼才对!”

“一定要藏好这东西,谁敢弄丢了、弄坏了,军法处置。”

他们挪着镜头,看到眼花头晕之时,甚至从敌营中找见了敌方主帅的营帐。

军队宿营时,往往不会把主将包裹到军营最中间,不然遇上了夜袭,敌军一门心思往最中间冲,主将也得栽个跟头。

但主将下榻之处,一定有最多的军士围护。

“哈哈,找着蒙哥营帐啦!”

“取弓来——射他老子的!”

刚说完这话的将军就被痛骂猪脑子了。

……

真厉害。

晏少昰听着他们的笑闹声,手指微蜷,习惯性地蹭了蹭,像是隔着半个营,摩挲到了他那套望远镜上“平安”二字。

浩瀚无边的草原是荒凉的,城墙下,只有身背各色旗的传令兵进进出出,带来各方消息。

这是关内第二城,位于赤城东南面的上马关。

上马关本是一座中型关,因为城下是一座矮山,在地势平缓的北境肖似一块突然长出来的上马石,借着地势成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之势,取名就选了这一优势。

这座关,兵甲重器都不算太富余,好在月内从大同和承德两个方向急调来边兵五万,将此地簇拥成重关。

但事有另一难,城里藏着赤城五万百姓,城破时被官兵护着退守至此。他们拖家带口的,已有人心浮动的兆头。

上马关再不能破了……

倘若这座城再被攻破,远的不说,失城失地的十万流民会立刻涌入京畿之地,变成让谁也没法安枕的重大隐患。

蒙古大军按兵不动,只小股游兵来探了探,那些蛮人鬼得很,游兵每回猫过来,都是一触即分,像是在试探前锋营的调兵速度。

副将调换成了忠勇公孙知坚,这老将眼光毒辣,回身看营中那几处炊烟,全围着一片热热闹闹的开饭声。

这些从各地急调来的兵都是边兵,平时练兵苦,磨合起来倒不难,可久等不战必然松懈,蒙古一直拖着不进攻,不是什么好兆头。

“殿下如何想的?”

“等。”晏少昰自己推过的,不需多想。

“上马关仅仅十万可用之兵,再主动去攻,必定分散兵力,万一前军陷入苦战,关内无防。蒙军左右大营离咱们不过二十里,纵马半日能到,到时候回援就来不及了。”

“殿下说的是。”老公爷赞许地看他一眼,“老臣也是如此想的。”

葛规表几人嚷嚷的声音大。

“我看这物不能叫千里眼,一定得改个响亮的名!”

“他娘的,他们营里军妓可真多!这群蛮人大酒大肉吃着,血稠人肥,也不怕马上风!”

“哎哟!你看那蠢货,给马蹄打铁钉被踹了!”

“哪儿呢?哪儿呢?我瞅瞅。”

一群人哈哈大笑:“钉马掌可不是容易事,蒙古人用的都是野马,桀骜难驯。”

——钉马掌……

晏少昰蓦地转头,大步走过去,他推开葛规表,闭起一只眼睛凑到大千里眼前,一寸一寸地挪动镜头。

半晌,他面沉如水地直起身,说:“要开战了。”

所有人心头一跳。

晏少昰沉声道:“他们全军骑兵换马蹄铁了。”

接连三日,上马关全城备战,刚露出松懈苗头的边兵立刻警惕起来,却始终没等到蒙军冲关。

按理说蹄铁磨损,换上之后需要习惯几天,让这双“新鞋”合上马脚,是以全军都耐心等着。

战前留家书是惯例了,不管将军还是小兵,会写字的、不会写字的,每逢大战前总要写上一封。

要是命好还能回来,留的就是平安家书;要是命不好,留的就是遗书,家人能留下几个字,好歹有个寄托。

晏少昰以前从没写过,出营帐前,身边几个影卫总是偷悄悄瞄他,一眼又一眼的。

隔了半晌,廿一问:“殿下没什么要寄的?”

“寄什么?”

晏少昰瞧他一眼,廿一咳了声,不说话了。

可他问了这一句,勾得晏少昰多多少少有那么点意动,出了帐篷迈出两步,又折回了大营。

廿一站边上给他研墨,看着殿下提了笔,写了个“见字如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