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第3/7页)

只要自己地方发展好,就不怕没有机遇。

处理好文饶县牧场的事,纪炀知道,如今的羊群规模还不算大,等到边关的城墙修好,古博城以东的地方,也就是城墙外面,照样可以放牧。

那么大片的空地如果空着,他会心疼的!

文饶县的羊群还不错,太新县连带着南边两个县城一起种的果树也还可以,能卖果子的已经卖了果子,剩下全都晒成果干。

这里空气干燥,白日阳光充足,很适合晒成果干,虽说不如蜜饯那些好吃,但至少不用糖这种奢侈品来做。

虽说东西便宜,但也是个收益。

更别说去年关市,关外十分喜爱晒出的果干,一口气买了许多,这也给今年果农种植果树多了信心。

其他地方的特产一一看过,没有特别突出的县城,那就修水渠,做好灌溉工程,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纪炀更鼓励当地百姓主动育良种。

良种的作用不比水利,化肥差。

只有多方面培育,才能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所有货物商品,也都要在粮食基础上再做,这已经是纪炀治下所有知县的基本功。

挣不来钱没关系,不好好种粮食?

那就年底考核见吧!

好在粮食保障都还不错,纪炀也能更加安心发展本地经济。

经济上来,古博城修城墙的速度就能更快。

重点走了几个县城之后,纪炀再回灌江城,收到汴京,凉西州,潞州的来信。

汴京那边,自然是跟京都趣闻报纸联络。

还有好友们近来的消息。

好友们如今都有了差事,其中的颜海青今年准备参加秋闱,也就是秀才考举人,所以现在已经看不到身影。

晁盛辉专门给京都趣闻做事,倒是比较闲散,不过他爹,他叔父都在禁军,他不急着当差。

最后的井旭在兵部也有两三年,差事已经十分顺手,明显已经有了正式官员的模样。

昔日汴京几个纨绔,名声已经大变。

不过他们三个作为纨绔“老前辈”,没事就去酒楼看看新纨绔们的做派。

时不时啧啧几声。

我们当初是不是也这样傻?

竟然那么喝酒?

竟然那么蠢?

往事不要再提,提就提纪炀吩咐他们做的事。

宣传灌江府羊肉!

这灌江府羊肉,他们三人,甚至他们三家都吃过。

这几年里,逢年过节他们送年礼到灌江府,纪炀自然也安排土仪送到汴京,每年这羊肉送去,基本都被各家抢着要。

连不怎么爱享乐的晁盛辉他爹,都夸灌江府羊肉好吃。

如此距离送来的羊肉,满汴京除了跟纪炀交好的几家,还有林家,葫芦秀才滕显那,皇上那边之外,很少有这样的美味流出。

所以以前在汴京老饕们的耳朵里,其实隐隐听过灌江府羊肉的名声。

可要说想尝尝?

那太难了。

先不说跟纪炀交好这几家里非富则贵,就算自己想买也是找不到路子的。

用现代的话来说,灌江府羊肉在之前那几年里,只在小圈子里有名,这自然也是纪炀的手笔。

只不过那时候没腾出手扬名。

现在让他的好友们帮忙宣传,消息自然传得飞快。

作为纨绔界老前辈,他们能夸一个东西好吃,这还得了?

只要多说几句,就会有人惦记。

等到晁盛辉再把纪炀写的小故事放到广告页面,这下就更加轰动了。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所谓的京都趣闻报纸,已经不止在京都发行,不少走商的人,甚至会买上千份报纸,送到沿途各地,好多地方都喜欢看!

随着报纸的流通,让灌江府羊肉的名声愈发声名远扬。

其实更特殊的,还是这次广告的内容。

先不说其他店铺广告,那都是小小的一块,哪有灌江府扬州这么大的版面。

而且也不是什么枯燥的几行字,什么什么街,什么什么店铺,几时开业,有什么活动,欢迎光临这种客套话。

里面是声情并茂,通过那老爹一个小人物,讲述古博城变迁,讲述边关生活,讲述百姓日子的文章。

其实并没有太多国仇家恨,快意恩仇,就是简简单单一个普通的人的故事,但看起来却十分鲜活,写的就是身边每个人的故事。

看着那老爹从乱糟糟的古博城逃到灌江府,原本以为好日子来了,没想到当地豪强竟然如此苛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