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第3/5页)

但纪炀也说,小报这种东西,以前也有,但并不盛行,所以朝廷不会管。

可他们这叫京都趣闻的报纸,必然反响不同。

还要做好被限制的准备。

不过想想,以他们这几个人的身份,再加上他们对朝廷忠心耿耿,还有晁盛辉这个人精揣摩圣意。

应该不会犯太大忌讳。

只要不妄论国事就好,还要对以后百姓投稿点评加以审核,这才能让报纸长长久久存活。

纪炀都把这种细枝末节都想到了,晁盛辉自然办得妥当。

二月底,紧赶慢赶的《京都趣闻》终于新鲜出炉。

当天清早,各处店面茶楼陆续开门的时候,一群卖报小童挥着手里报纸:“卖报!京都趣闻!抨击浪子回头纪炀整版头条!看名家犀利点评!”

卖报?不懂。

京都趣闻?

京都什么趣闻?

浪子回头纪炀?犀利点评?

又听:“看皇家密事,前朝幸密,尽在京都趣闻!”

虽说汴京许多店铺也打过很多耳目一新的广告,什么皇上吃过的糕点,什么皇后娘娘夸过的面条。

但报童们喊的几句话,着实吸引人。

再问报纸多少钱?

一文钱!

只要一文!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那么大一张纸就不止一文了吧?

买来看看!

一看不要紧,当下许多茶摊酒楼,一时拍案叫绝,一时啧啧几声,怎么敬国公家那么乱啊。

还有前朝的皇室,太怂了,丢掉古博城的时候,竟然还在喝酒耍乐。

幸好纪炀给夺回来了!

哦,还有纪炀的事。

第一页就是骂纪炀的文章,字迹最清晰,甚至最大。

这三篇文章换着法的骂纪炀。

而这文章两边则是正反两面,大家拍案叫绝的,就是反对文章,支持纪炀的内容。

再联想到前朝丢了古博城,纪炀给夺了回来。

看报纸的人心里自然有所偏向。

一个上午的时间,由落魄举人办的京都趣闻,在汴京大火,短短几个时辰,竟然小一万份!

下朝了的官员们,刚在上面听的晕晕乎乎,这会被人告知汴京有个报纸。

什么报纸?

这种娱乐跟趣闻兼并的报纸,自然得人欢迎,不识字的人还能听茶摊上其他人念给他们听。

念完大家再讨论一阵,很是有意思。

比之专门去看抨击的文章,传播面自然要广。

只看表面的人,只觉得纪炀这次挨骂挨的真惨,直接被印成这种叫报纸的东西骂。

但凡有人看第四版八卦的人,就有人会看到骂他的。

而国子监主簿看完,脸直接黑了。

办报纸的人,故意找了水平较低的抨击文章,附和的文章写的也是很无趣,反而是反对的文章很有意思。

他能站得高位,只用两刻钟,便想明白其中道理。

可他花两刻钟才能想明白的,其他人自然要等很久。

比如国子监里的学生们,对着言辞犀利的反对文章很是喜欢,也觉得这写得很对。

相比之下,抨击的文章确实有很多不妥。

下朝之后,林大学士等人自然也第一时间看到京都趣闻。

等看到四版的小心机,林大学士暗叹一声,转身又回勤政殿。

不用他说,皇帝也是看完那份引起汴京沸腾的报纸。

“这就是前朝的邸报吧?”

林大学士点头:“内容更偏民间。”

皇帝看了几眼:“让他们几个折腾一段时间,先不管。”

这两人拿到报纸草草翻了翻,便知道这东西以后的影响力,再让人去查幕后之人,那也跟透明的一样。

既然是晁家那小子,还有吏部左侍郎家儿子,更有井侯的孙儿。

还有热心快肠的小映月。

那都不用说,自是纪炀的主意。

估计几个小子里面,都不懂这里的深意。

可他们跟纪炀交好,其实早就有了立场。

做不做这些事,都改变不了他们的位置。

皇帝如今对纪炀十分信任。

不是哪个臣子,能在差事办完之后,立刻归还权利的。

他前脚处理完灌江府的事,几乎没停歇就让人送回兵符。

这种年轻人,还是可以网开一面。

林大学士拱手退下。

陛下都说可以多办几期,那意思就是最近一段时间里,不会朝廷插手干预。

这就是默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