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第3/8页)
纪炀感觉,这跟考试周应该差不多?
不过紧张也好,大家学习明显更用功了。
特别是已经报名成功的二十一人,有个少年甚至半夜哭着学习,让家里人心疼又好笑,少年还喊着,他平时为什么不用功哇哇大哭。
吓得家里差点让他弃考。
可第二日起来,又被同学喊着去官学,竟也好了。
家里人干脆收拾收拾去扶江县唯一一家庙宇烧烧香,虽说平时不信这个,好歹算个安慰。
没想到过去之后,发现今日这里香火竟然旺了不少,好像都是考生家长们过来烧香求心安的?
说起来以前这里香火还旺盛,各家来此乞求平安,乞求风调雨顺跟家里不要饿死人。
自从知县大人来之后,大家都忙上不少,不再去求虚无缥缈的神明。
庙宇里的和尚们也不敢抱怨,因为县城繁华起来,他们自己种的地也得了丰收,再者他们请了知县大人好几次,大人都没来过。
往年冬祭都在庙里进行,可知县竟然另辟蹊径,不到庙里冬祭,反而去墨子山下的兵士墓。
导致如今兵士墓的香火比他们这鼎盛多了。
但要说埋怨?
这种违心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可要是去传教?他们也不敢啊,知县对这事管得极严,还让捕快过来说过,他们在庙里做什么他都不管,但要是迷惑百姓让他们不事生产天天祭拜,那就有问题了。
这些事多半不被外人知道,和尚们却明白意思,从那之后老老实实伺候庙宇所属耕田,有信众过来就照顾,平时施医赠药,再也不想其他。
可没想到,这次因为县试的事,竟然又有不少人过来。
这香火也没旺几天。
因为过了二月初九,县试结束,家长们自然不来了。
二月初九辰时进门考试,连着考五场,一直到戌时才出来,考了整整六个时辰。
从考场出来的二十一个少年,个个跟虚脱了一般。
刘教瑜啧啧几声:“这才哪到哪,县试之后是州试,然后还有两次院试。哪个不是连考好几场好几天。”
刘教瑜考过举人,考举人的时候,甚至是连考九天,九天不能出贡院,跟那相比,县试就是过家家。
少年们看着刘教瑜,只觉得心里更敬佩了。
一个县试都把他们折腾的要死,监考跟判卷还都是认识的人。
等以后州试,院试,那岂不是更惨。
这次县试初试牛刀,已经让整个扶江县知道科举的威名,以后只会更加谨慎对待。
二十一人的试卷被收起来,交到衙门仔细誊写匿名判卷。
不过说起来官学就那几个夫子,大家看文笔文风也知道个大概,不过流程还是要走的。
在二十一人中选出三个去潞州城进行州试跟院试,大家都会谨慎对待。
韩家几个夫子可能不在意,但能不能考出个秀才关乎刘教瑜的前程,他肯定会选出学问最好的学生过去。
纪炀想想自己的水平,又去请了韩家家主韩潇,让他也来当个判卷人。
只是看看试卷,这倒没什么。
但越看下去,韩潇眉头越深,如果不是他向来谨慎,估计都要出口说什么不该讲的话了。
到最后也只道:“他们只学了一年,还好。”
刘教瑜听着哭笑不得:“韩潇先生学识渊博,自然见不得这些学生笔下的文章。不过假以时日,总能挑选几个可用之才。”
这话韩潇倒是同意:“学问本就讲持之以恒。”
最后二十一份试卷中,终于选出三名学子,揭开名字一开,考前所说的江春赫然在列,也是韩潇亲点的头名。
剩下两个学生不分伯仲,找了原本的试卷按照字迹优劣给了成绩。
以江春为首的三人学生,也就是他们扶江县今年县试的前三名,有了去潞州州试的机会!
虽说这离朝堂还有万里之遥,但总归是个进步。
纪炀也没吝啬夸赞,让县城锣鼓队敲锣打鼓去三家送好消息。
江春家自然是最后一个去的,他们全家二十多口人一起出门迎接,江春长辈兄姐们都是不敢置信。
他们世世代代种田的人,家里竟然供出个学生?
还考了整个扶江县的头名?
头名?
这两个字以前跟他们家有什么关系,还是县试的头名。
要知道在去年的时候,他们连县试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晓得知县大人办了学堂,家里又有余粮,就让孩子们去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