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第7/9页)
隔壁常华县知县则正逢他的三年一大考。
要不然能从今年五六月份就开始走关系,这次的大考关乎他的升迁,肯定紧张。
听说魏大人从潞州回常华县,一直闭门不出,就是在做准备的准备。
纪炀回来的晚不说,又安排了建官学,还查了葫芦作坊等等。
现在闭门读书,已经算晚的。
衙门都知这件事的重要性,基本不拿事情来打扰。
其实在纪炀看来,这年末考核,其中一大半的“试题”早在九月时,面见知州的知州的时候已经做过了。
现在考核成绩已经定下大半。
等十一月再去潞州城接受问询,也只是定下最终成绩而已。
不过今年特殊,他既想问潞州城那边要来东西,没道理临门一脚不准备好。
仗着之前的功绩若轻狂怠慢,难免影响官学官道乃至运河的进程。
所以不得不认真对待。
说起考核,自然是指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是指,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
总结下来便是德,慎,公,勤。
接下来的二十七最,则是比较细致的条例,比如有没有举荐良才,平时是否清明,公不公平,治下从兵士到百姓再到田地,再到自己礼仪等等,还包括了本地的犯罪率,审理案件效率等等。
这些算“平时成绩”。
最后结合十一月去潞州城殿前问答,得出最终成绩。
其实这套制度,在现代的职场,学校也常见。
就是平时成绩跟考试成绩结合,来予以考核。
这些评价,还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以及最末尾的下中,下下。
每个评价还有评语。
比如若被评为中中,那便是职事粗理。
若被评中下,则是爱憎任情。
到这已经很不好,下中之时,评语则是职务废缺,这会已经离贬官不远了。
下下更是居官谄诈,贪浊有伏。
此时不仅要贬官,流放下狱更少不了。
虽说只要不是出什么大错,上面也不会给道中中以下评价。
但大多官员要的可不是稳不出错,稳不能升官啊。
都到他们这地步了。
除了纪炀这种特殊情况之外,大多都是寒窗苦读几十年,谁会甘于当一辈子的知县?
所以哪个知县不想让自己期末成绩单上,留下上上,上中的成绩?
说白了!
有利升迁!
甚至是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
等这些东西呈到上司那里,许多上司可不知道他们谁是谁,而这些卷宗档案一目了然。
为了有份好的升迁履历,拼了!
纪炀则是,为了官学官道运河,拼了!
虽说已经熟知扶江县各项事务,但根据知州查问他的问题,再补充补充。
到时候不是知州亲问,而是手下四五个官员来问,务必要做到最好!
纪炀白日学习,清晨则起来锻炼,凌县尉跟平安,最后还有捕快等人也跟着晨跑。
也行,回头汴京的人来找麻烦,他们至少能跑得过!
一时间,扶江县好武之风再次盛行。
求学之心也蹭蹭蹭往上涨,有这样的知县大人做表率,治下百姓必然跟着学。
这股风气传到潞州府衙众人耳朵里,心下已经对这位伯爵府嫡子更有改观。
算起来,潞州扶江县丰收一事,已经经由公文传到汴京,不知道那边什么反应。
此时的汴京朝堂。
皇帝微微闭眼,根本不看案上堆积如山的公文,冷笑道:“梁王的意思是,要增加税赋?”
“陛下抚恤万民,已经减税五年有余,百姓们已经得以修生养息。”梁王眼里闪过不屑,“可皇宫内外用度却愈发艰难。”
“皇家代表承平国的脸面,陛下跟娘娘勤俭固然好,可我们巍巍大国,难免让人耻笑。”
“耻笑?”皇帝忍着咳嗽,怒道,“是皇家少你吃了,还是少你穿了?”
“承平国无战事才多少年,平定之后各处匪贼才歇多久?当初各地战事剿匪,不是征兵便是加派,如今安生五六年,便有其他心思。”
“好,好得很。”
此时站在勤政殿内,基本都是皇亲国戚。
有梁王起头,也有人抱怨道:“陛下,皇兄,当年咱们父皇在时,就算是郡主出嫁,也是五彩凤车,更有国库万亩良田当陪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