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第5/5页)

其实他们俩的条件不算是这五家中最好的,申请的五家中有两家都是多年未孕,这家家里已经有了一个六岁的儿子,本来排序是比较靠后的。

夫妻俩第一次来儿科的时候,也带上了自己六岁的儿子,让他看看未来的小弟弟,通过亲子互动可以看出这家家庭氛围很和谐,小男孩也非常懂得分享和爱护,来的时候好奇地看里面的亮亮,还给他送了一个自己的小玩具。

聊天的时候,夫妻两人坦言是因为看到报纸上报道亮亮的事迹让他们想起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儿子,要是当年他们也放弃孩子的治疗,就不会有眼前活蹦乱跳的儿子了。

经过一番思索以后,才下定决心过来收养亮亮。

苏雪桢在考察中也发现夫妻俩对照顾体弱的小孩子非常有心得,很耐心友善,包括一些养育理念也比较科学,投票的时候也选择了这家。

亮亮被接走的时候正是八月中旬,喝奶和排便基本都恢复了正常,算下来,他还没满三个月,正是什么都不懂也不记事的年纪。

来时只有一双薄被,走时大家送了他许多小礼物。

赵家夫妻俩也把那床薄被带走了,公安局那边关于亮亮父母都有记录,只要他长大想找其实并不难,他们抚养亮亮其实也不为别的,不介意他长大后会去找亲生父母,所以坦然拿走了被子,笑着跟苏雪桢说,“等他成年了如果对自己身世有疑问,我们也好拿这床被子解释,到时再带他来医院看看,好歹你们也当了他快两个月的爸爸妈妈,他该记着这份恩情的。”

大家听了都格外触动。

夫妻俩抱着亮亮跟他们告别后离开了,之后带他去公安局户政处正式落了户,重新给起了个名字,跟哥哥用同一个德字,哥哥叫赵德贤,他叫赵德才。

医院大家对他再照顾,总归不是他的家,也不是他的父母亲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是要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对他才是最好的。

好在前路是光明的,离别时的悲伤也没那么持久了。

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件对知识分子来说非常重要的大事,仅仅在一个月内,首都科学院研究所就提拔晋升了两百多位研究员和工程师,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也指出应当恢复技术职称,建立考核制度。

这在过去来说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一夜之间,报纸铺天盖地报道这些新闻,其中内容不乏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以及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等等。

科学技术人才终于再次被重视起来,教育的改革也渐渐逼近。

每天早上上班前街道旁的报亭总是围满了人,大家都在讨论今天的报纸到底又写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大事情,医院则是更关心调整职工工资的事情,闲暇之余总会调侃两句,暗暗期待会不会提职称涨工资,社会的风气也在隐隐发生着变化。

这一系列的转变,似乎都在提醒苏雪桢,高考恢复近在眼前,而谷红青预知的未来也都在一一实现。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