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恶气(第2/3页)

张希孟笑道:“土地是根本,有田地,能种粮食,这就保证了九成以上百姓的基本需求,不至于出现大的乱子。你也不要忘了,就在这个男耕女织的基础上,还有不少商贾,比如粮商,他们靠着自己手上的财力,从老百姓手里,集中农业剩余。聚敛财富的同时,又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区域。”

“所以我们说男耕女织,是一层一层的……最底层,是丈夫和妻子,男耕女织,满足衣食需要,尽量少采购商品。往上一层,或许就是一个县城,在县里,有铁匠炉、有牲口市场、有布铺、粮行,他们又构成了一层,以此类推,一直到一个行省,或者几个行省……总而言之,咱们这个大明朝,是被一层层笼罩着。”

江楠咀嚼着张希孟的话,忍不住点头,“我大约懂了,想发展工商,就要足够的市场,充足的原材料,还要充裕的劳动力。可现在的大明,层层叠叠,都在抗拒工商业发展,制约商货流通。只有通过北平的商品冲击,把这个局面打开,才能实现全国一盘棋?”

张希孟含笑点头,“夫人果然厉害!”

江楠忍不住一笑,“我算什么厉害,老爷才是真正的高人,这么多年的布局,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怪不得听说,老爷做饭的时候,都在哼着小曲,您着实是欢喜异常啊!”

张希孟轻叹道:“那只是我的估算,到底能不能顺利做到,还不好说,所以咱们依旧拭目以待!”

……

北平的第一批粮食,运抵应天。

在清点之后,第三天就开始了销售。

四百七十文宝钞一石!

不到一贯宝钞,就能买到两石。

当这个价格贴出来之后,可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按照大明官方的价格,一两黄金,大约兑换十两银子,而一两银子,大约可以兑换两贯宝钞。

各地的币值多少会有些差异,但是大概不会差很多。

过去在丰收年景,粮食集中上市,一两银子大约能买三石粮食,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最多只有两石粮。

也就是说,大明粮价最贵的时候,差不多是一贯宝钞买一石粮。

现在好了,一贯宝钞能买到两石粮食还多!

带来的震撼,可想而知。

有些大聪明觉得不会是粮食有问题吧?

是陈年的粮食?或者发霉了?

不然怎么会卖得这么便宜?

有人不信,但到底有人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

他们走进了粮行,果然背出了一石粮食。

等到手之后,一看这个粮食,不少人都愣住了,立刻扭头,再来一石!

甚至有人干脆赶着车去采买了。

北方的粮食,尤其是辽东,只种一季稻谷,生长周期长,积累的养分充足,蛋白质含量高。

古代北方人身形魁梧强壮,就跟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有关系。当然到了后世,肉类都随便吃了,这点差别就不明显了,南方年轻人的身高,也急速蹿起。

但是有一点却是实实在在的,北方的粮食,确实口感会更好。

质优价廉,天上掉下来了便宜,哪能不捡啊!

一时间,北平粮,或者说是辽东粮,在应天,在苏州,在杭州,还有其他几个主要城市,都打出了名气,迅速抢占市场。

原来的那些粮商,面对这个局面,简直措手不及。

怎么办?降低价格吗?

可问题是降到了和北平粮一样的价钱,他们就赔了。

而且就算降到了,也不一定卖得过人家啊?

坐着数钱的生意,怎么就一下子没了呢?

一时间粮市哀鸿遍野,乱成了一团。

不出意外,朱棣又遭到了咒骂,说他扰乱市场,胡作非为,是大明之祸。

已经有人在报纸上刊发文章,要求朝廷惩办朱棣,停了北平粮食,不然只会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哈哈哈!”

看到这篇文章,朱标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不停拍着桌子。

好!

实在是太好了!

“孙相,憋在肚子里的这口气,足有好几年了,总算是出来了。”

孙炎看在眼里,也是喜上眉梢。

他们和粮商之间的仇口,早就结下了……上一次清查各地仓库,闹出了大面积亏空,紧接着粮价暴涨,百姓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