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云中(第4/7页)
日光从缝隙间投下金线般的光束,照在那些前人所刻的石碑上,如温驯的水流,从飞扬的字迹间缓缓淌过,古符便如活了过来,璀璨生辉。
洛元秋忽有所感,朝着某处看去,一块残破的白色石碑歪斜着,半身已经陷进泥中。不同于其他石碑,那上面并无字迹,仅在顶上两端刻了些装饰的海波纹。她却如着魔了一般,怎么都无法将视线移开。
景澜停下脚步,轻声道:“也可能是犯了过错,被逐出师门的。不知我说的对不对,公主殿下?”
话音落下,从碑影后走出一人,她手中仍握着那画卷,目光有几分冷意,道:“贵使不去看迎神礼,来这种偏僻的地方做什么?”
景澜彬彬有礼道:“前几日听闻礼官说此处有片碑林,便起意过来看看罢了。殿下不必担心,我们什么也没有听到。”
墨凐道:“但愿如此。”言罢绕过石碑来到洛元秋身后,注视着那块白碑道:“这是古越人用来祭海的礼碑,他们将祷祝之词写在纸上烧了,立一块空碑在海边,或是砸碎了扔进海中。”
洛元秋蹲在那块碑前看了许久,道:“可这块碑不是空的。”
墨凐微怔:“你说什么?”
“这上面有一道符,”洛元秋顺着石碑上海波纹路慢慢勾勒着,道,“画的不是海波,是云,这是一道符。”
景澜还未开口说话,墨凐神色忽变:“你是符师?你看得懂这些石碑上的碑文?”
洛元秋道:“当然。”
墨凐道:“这里有一幅画,原画已经不在了,这是画师临摹出的仿品。”
她展开手中画卷,画上画着千山万壑,云烟飘涌,白练悬流,不似人间之景。其中一座山上以极为细致的笔法画出了亭台楼阁,在云雾的衬托下如在仙境。细细看去,那楼阁中竟有人在,或临窗远望,或与同伴嬉笑交谈。殿中亦有舞姬飘然而舞,舞姿曼妙轻盈,仿佛随时都会乘风而去。两侧座下乐人们持笙箫管笛,钟鼓长琴,一派怡然自得的模样。唯独在东边的一株枝干苍虬的老树下,一人面朝苍山独自抚琴。
这幅画起初看没什么,随着人目光转向,山中之景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冬夏交替,四时变化,群山与瀑布皆有所变,那株老树也历经枯荣。随着季节转化,楼阁中的人渐渐消失,等到入冬之时,满山雪色,人烟绝迹,画中只有那位琴师依旧坐在雪中抚琴。
洛元秋凑近了去看,鼻尖几乎都要蹭到画纸上。景澜勾住她的衣领把她拉开些许,瞥了眼那画,冷淡道:“想必原画在观者面前展开之时,画中景物宛如近在眼前。一切都栩栩如生,连这画里的草木山川都仿若真物,观者还可以在这画上所绘的山间行走,与画中人交谈。”
墨凐看向她:“贵使见过这幅画?”
景澜道:“见过相似的。此物名为画境,能将人引入画中,多是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但如这般复杂的画境,我也是第一次见到。”
洛元秋盯着那些飘逸的线条看了又看,笑道:“我明白了,你是不是想说,这幅画上的笔法与石碑上的近似?”
墨凐道:“不错,正是如此。临摹此画的画师道,就算他穷尽此生,也只是得其形,未得这画中真意。”
“能将画仿到这种地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洛元秋直接从她手中取下画,对着日光展开,透过光一眼便能看清纸上重叠的痕迹。仿画的画师将四幅画交叠在一起,构造出画上的种种变化,可谓是用心良苦。但他却不明白,那幅画至始至终只得一幅,看似玄妙无比,所依赖的并非是技法,而是符术。
“都说书画相通,画这画的人也是一位符师。他将符融入画中,是以山有山形,水有水势;四季变幻,节气轮转中的风霜雨雪都由符相辅而成,这其中的含义,并非寻常人能领悟得到的。”
她的目光停在画中琴师身上,道:“如果我没猜错,人入画境后,便能听见这琴师的琴声。他弹奏的曲子一旦变了,时节就会开始转换。这幅画的重心都在琴师身上,诸多变化也由其所奏之音而生。”
洛元秋把画还给墨凐,她却不接画,道:“见过这幅画的人都曾对琴师所弹的曲子痴迷不已,都说这琴曲是神人才能谱成,美妙至极。如果原画在你面前,你能听得清画中琴师所弹奏的曲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