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第3/7页)

“其实我更想回家睡觉。”朱文正虽然嘴里如此嘀咕,还是老老实实回去给他四叔摇旗呐喊。

朱标带着五个弟弟来到朱元璋的书房,认识了一下管理书房的人,拿着朱元璋的私印晃了晃,让人把奏折都搬出来,一边看一边一心二用考校弟弟们的功课。

这一考校,他的脸就黑了。

别说朱棣这混球,朱樉、朱棡和朱橚三个弟弟全都有些荒废功课,只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上。

朱樉对海仗特别感兴趣,朱棡天天都想往草原跑,朱橚则丢下功课去背医书了。他布置的功课,这三人都是敷衍了事。

朱标停下分类了一半的奏折,让内侍送来圣旨专用的纸,给宋璲、刘琏和朱同三人写了信,说太子归位,让这三位已经快忘记自己是唯三的太子东宫文吏的家伙迅速回南京。

朱标没有直接在信中询问他们弟弟们功课的事。这些诏书都要“存档”,如果后来人发现太子第一次拿着皇帝的私印写圣旨,是骂下属没有管好自己弟弟的功课,实在是有点丢脸。

而且,朱标知道自己现在一言一行都在京中一些人的视线中。他一则纯粹私事的诏令,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误会。

朱标想要看看,会不会有人将自己发出的诏令上的事泄露出去。

“你们不用帮我整理了。”朱标道,“少看的书抄十遍,从现在开始抄。”

四个弟弟脸色煞白。

“小六,你跟着抄。”朱标道。

第五个弟弟脸色也煞白:“啊?为什么?”

朱标道:“你抄一遍。不懂的地方就问他们。等你们抄完,我会给你出题考试。如果你做不到九十分以上,你继续抄一遍,他们继续抄十遍。”

抄书不会让他们记住书本的内容,但教导别人会。

朱标不愧是朱元璋的儿子,深知“连坐”制度有多好用。

不知道朱标性格的朱小六还想说什么,被朱棣和朱橚一个捂嘴一个拖着肩膀往书房旁边的厢房拖。

朱樉和朱棡挤出难看的笑容:“好,我们马上抄!”

朱棣凑到朱桢耳边小声道:“闭嘴,大哥生气的时候不要说话,大哥会惩罚加倍!比爹娘狠心多了!”

朱桢也小声道:“看到大哥腰间的鞭子了吗?那鞭子是爹的。每当大哥从爹那里要来鞭子,是真的会揍人!”

朱桢好不容易才挣脱,喘着气小声道:“大哥……太子大哥揍人很可怕?”

朱樉扶着额头道:“大哥揍人不疼,但一边揍一边念,非常可怕。”

朱棡抱着双臂道:“我们倒不是怕被揍,只是大哥已经够累了,如果再让大哥气出好歹,我们心疼。”

朱桢犹豫了许久,小声提问:“既然你们担心太子大哥生气,为什么还要气他?”

朱标的四只从小带到大的熊弟弟同时沉默。

好问题,但他们不想回答。

把弟弟们赶到一旁抄书后,朱标静下心来看折子,迅速了解朝中大事。

以前他虽然会从爹和其他叔叔伯伯口中得到朝中的事,但只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现在他回到南京,通过这些折子,他能迅速了解现在大明全国各地的情况。

朱标一边看一边不住叹气。

封建时代大权独揽的皇帝真的不好做,京中哪个勋贵的下人抢了另一个勋贵的下人要买的缎子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到皇帝的桌子上让皇帝评断。

皇帝将从浩如烟海的鸡毛蒜皮折子中,寻找真正需要他评断的国家大事批改。许多皇帝受不了这个高强度的工作,才会创建中书省或者内阁,让大臣们先过滤一边折子。

这造成的问题是,皇帝不知道这些大臣们过滤过一边的折子,是否有私心。

无论是丞相还是代替丞相的内阁,权力过大之后,皇帝能看到什么折子,全是他们说了算。

大部分皇帝后来会依靠太监,比如掌印太监、司礼太监,内阁筛选奏折的时候,这些太监会代替一部分文吏工作,也有筛选奏折的职责。

然后强势的皇帝能让太监和大臣互相撕咬,弱势的皇帝就被两边坑。

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现代的机构将权力拆分得很细,每个部门都有最高领导,这样就算权力旁落,也不会养出“巨头”。再加上监管机构和畅通的信息渠道,让国家领导人能够尽可能地掌控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