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民心归服才算归服(第3/7页)
陈英严肃道:“是!末将领命。”
陈标的脸板不住了,像小时候一样,拉着陈英的袖口道:“英哥帮我张贴个布告,召集大都中读书人抄书。只要他们能抄够十本书,就能随机拿走一本。”
在印刷术进入机械时代之前,书籍就是底蕴、是财富。藏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
历朝想要在文治上有所功劳的皇帝都会下令编书,把一些孤本重新整合抄录,比如《永乐大典》,在当时儒家一言堂的情况下,将被当时儒家不容的杂家学说统统编入其中,才让它们流传下来。
不过也有的皇帝编书是为了毁书,一边编书一边毁掉原版书籍,以篡改不利于王朝统治的事,比如《四库全书》,又被戏称为“四库毁书”。
陈标不是皇帝,没资格像永乐大帝那样编纂《永乐大典》。他只能趁着自己这次短暂的没有让战火燃得太厉害就拿下元大都,让元朝官方藏书都完好无损的时候,让许多人来抄书,让孤本有传世的机会。
同时,以元朝官方藏书为诱饵,原本已经认可元朝为正统,想要避世的读书人们,可能会咬住这个诱饵留下来,为明王所用。
而且明王占领了元大都,也是时候称帝了。天下读书人黑了明王这么久,总要给他们一个参加科举和举荐,来大明做官的台阶下。
这次组织人整理和抄写元朝官方藏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陈标在书库席地而坐,只卸掉了手臂盔甲,潦草写了一篇奏章呈给明王。
此时他虽然“先斩后奏”,但这个“奏”必须及时,这是为臣之道。
吹干墨迹,陈标对传令兵道:“顺带帮我打探一下我爹我娘。”
传令兵点头:“是。”
他脸上又是高兴又是遗憾。高兴的是他传这种好消息回去,肯定有封赏;遗憾的是说不定跟在军师身边,拿到的赏赐更多。
军师只要书,书还是给主公留的,其余财物一概不拿。该他拿的份额,他也送入军中,以向元大都百姓购买物资。
陈标让明军打出当年岳家军的旗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军中基础教育普及的时候,戏剧等文艺活动也在军中普及。不仅给士兵们看戏,也让士兵们自己编排戏剧。
此时陈标挑选了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脱去军服穿上戏服,先演“岳王爷”,再演“常元帅”,不靠公告,靠戏剧戏曲来告诉百姓,咱们明军是好人,是继承岳王爷的遗愿北伐的好军队。
就算是元朝的都城,百姓们也知道岳王爷和常元帅。
岳王爷的威名,哪怕元朝皇帝都要礼待。
而常元帅的威名,正陪着常遇春对川蜀虎视眈眈的叶铮的笔杆子,深藏功与名。
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差不多,就算是再危险的时刻都忍不住看热闹的心。
明军搭台唱戏,他们怕这群被元朝宣传成吃人的明军怕得不得了,仍旧“偷偷摸摸”来围观。
几出戏之后,百姓们居然开始往台上丢花丢铜板了。
陈标赶紧让人宣传,咱们明军演戏不要钱,但百姓们都说没见过这么好听好看的戏,非要打赏。
陈标只好让人在台前放了个箱子,想打赏的就往箱子里投钱。投的钱一成给演戏的士兵当辛苦费,九成就以明王的名义,来赈济大都中的贫苦百姓。
“这就是义演。”陈标道,“没什么丢人,慈善,懂吗?”
又能得钱,又能得名声,陈标真是把慈善的定义搞明白了。
陈标现在威望极高,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将领们就听从了。几天下来后,效果极好,百姓们都不怕明军了。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改朝换代什么的无所谓,只要对他们好就成。
元大都年年饥荒,换个皇帝说不准还是件好事。
只有元朝官吏们十分害怕。
明军轻而易举得到元大都已经出乎了他们的想象,明军居然还能轻描淡写地就获得元大都百姓的认可,丝毫没有抵抗的就让这座元朝耕耘了近百年的都城真正归服了明军。这比元大都陷落更让他们惊恐。
打下一座城池不算真正拥有这座城池,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大城。民心的归服,才是拥有这座城池的真正体现。
收拢民心这么容易吗?他们甚至没有给百姓好处!还让百姓为他们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