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朱元璋又坑陈小标(第5/7页)
朱元璋再次叹气:“也只能这么办了。你们宗族子弟有谁适合当太子伴读的,先把名单呈上来。我可说好了,如果标儿说这些人不好,你们别来找我抱怨。你们也不可告诉他们标儿的身份。”
众人立刻领命,琢磨家里有没有能帮衬陈标的人。
这是亲近太子的好机会,但若机会使用不当,那就是祸事了。
至于家中年纪较小的人则十分遗憾。还好在应天小学读书也能经常和陈标见面,他们只能叮嘱自家儿子好好读书博得陈标喜爱了。
除了眼前的心腹,朱元璋也从其他臣子家中子弟选人。
名单看上去很广,朱元璋选来选去,仅选到了宋璲、刘琏、朱异三人,简直无颜面对陈标。
他万万没想到,能选的人居然这么少。
原因无他,武将子弟中,跟随他一起起兵的将领年纪都和他差不多。大部分穷兄弟都是跟随他之后才有钱娶媳妇,所以孩子都和陈标年纪差不多。
陈标这个年纪已经名扬天下,但其他将领与陈标同龄的孩子,还在为应天小学的期末期中考试成绩痛哭流涕,有个屁的用。
将领的子弟稍稍年纪大一点的人,就已经跟随自家父辈从军在外,没空回来给陈标打下手。
文臣的孩子也差不多。要么年纪太小,要么已经被极端缺文臣的朱元璋抓了壮丁在各地为官,还有的比如章溢的儿子,又当武将又当文臣,累得和他爹抱怨过很多次。
朱元璋希望能找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给陈标打下手,结果他发现,二十岁左右厉害的年轻人他早就用掉了,现在正在呼哧呼哧给他努力干活呢。
就连这三个人,也是被自家父亲认为学问和为人处世火候都不够,怕放出来招揽祸端,束缚在身边教导,朱元璋才能留给陈标。
朱元璋心里的小人泪流满面,愧疚极了。
我对不起标儿啊,都是我这个爹手下的人才太少,给标儿扒拉不出人才了。
朱元璋现在不骂方明谦是狐媚子了。他只希望方明谦快点通过劳动改造营的考试,早点到标儿身边干活,弥补他对标儿的歉意。
陈标接到自己多了三个手下的诏令后,倒是没那么难过。
有三个人使唤总比没有好。这三人他也见过,都是好相处的人,应该……嗯?
陈标看着噼里啪啦打起来的刘琏和朱异,疑惑地问宋璲:“仲珩哥,他们怎么打起来了?”
为了让詹事府显得更加正式,朱元璋在应天小学旁边安排了一个小院子作为詹事府的临时办公地,免得陈标多跑。
他第一天上班,就看见三个下属有两个在打架,还有一个手揣在袖子里围观。
宋璲对这个可爱又聪明的小弟弟笑了笑,道:“刘孟藻和朱大同先聊着经书,聊着聊着就不知道怎么聊出了火气,开始比试了。他们用的是木剑,标儿不用担心。对了,我现在是不是该叫你中书令了?”
陈标板着脸道:“记得加上前缀,詹事府中书令!詹事府中书令和中书令完全不同。”
宋璲笑着拱手:“是,詹事府中书令。”
陈标脸一松,笑嘻嘻道:“他们吵什么?我不信你听不懂。”
宋璲慢悠悠道:“不,我真的听不懂。”
他总不能对标儿说,刘琏和朱同聊着聊着,很快指着对方大骂“孙氏贱儒”“孟氏贱儒”,然后大打出手吧?那不是污了标儿的耳朵。
这两人也是真的年轻气盛,即使心里这么想,荀子和孟子都是圣人,修荀子和孟子学说,他们怎么能骂出声?
这三人的父亲和陈标都很熟,但陈标对刘琏和朱同都只见过几面,没有深聊过。虽然宋璲长姐嫁与朱文正为妻,宋璲与陈家走得很近,朱文正却是个面憨心细的人,宋氏也守口如瓶。所以这三人都不知道陈标的真实身份。
不知道陈标的真实身份,也不耽误他们喜爱和敬佩陈标。
喜爱和敬佩之余,他们又有些不服气,总会时不时地挑战陈标。
但他们这个年龄的读书人还在知识积累阶段。陈标有记忆力挂,还有后世信息大爆炸时代积累的前人的知识精华,实际能力如何暂且不提,但打嘴炮,陈标可不会输。
宋璲已经放弃和陈标争锋;朱同在“养精蓄锐”“韬光养晦”;只有刘琏越挫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