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助教制度没想到吧(第4/5页)

刘基点头。如此乐子,不能亲眼看到,真是太遗憾了。

“张昶还在应天吧?他官倒是越做越高了。师兄和朱允升先生都去军营执掌教化,不知道现在是何人看着他。”刘基叹气,“真想回应天和他过几招。徐元帅,你能不能再努力一些?”

徐达翻白眼:“在努力了在努力了。”

我一个稳健派身边跟了一个激进的谋士,真的太难了!

……

应天因将领扫盲班更加热闹,街头巷尾都在说这件事。

外来的行商好奇地询问那“陈先生”究竟是何等神仙人物,居然能做出如此大胆的事。

当知道“陈先生”就是应天小学的“陈小先生”后,陈标的名声再次随着行商的商队,传遍大江南北。

民间传说,陈标是“文曲星下凡”;民间还传说,陈标是“诸葛武侯转世”,即使陈标和诸葛武侯八竿子打不着。

只能说,在百姓心中,即使历史中有许多神仙般的人物,对诸葛武侯的好感度也数一数二。

民间甚至有了一句顺口溜,“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陈军师”。

陈标听闻这个顺口溜后傻了许久。

朱元璋的渡江直取应天府都变成他出谋划策了,那时候他还没出生呢!民间传说就离谱!

应天上下皆为此事喜笑颜开的时候,有三个人笑不出来。

第一个人自然是张昶。他来朱元璋麾下就是亲身当奸细,他的事暂且不提。

剩下两个人,都是徐达进攻闽广的时候绑回来的。

一人是主动投降的方国珍,一人是被抓回来的陈友定。

当朱元璋回到应天后,方国珍再次书写长文,请求朱元璋的原谅;陈友定则大骂了朱元璋一顿,说要为元朝皇帝赴死,当大元忠臣。

朱元璋把他们俩都晾在了一旁,既没有再劝降,也没有杀他们。

两人好吃好喝的住在应天,方国珍隔三岔五给朱元璋写信服软,陈友定隔三岔五骂朱元璋一顿,朱元璋皆无反应。

这两人心里都忐忑极了。

方国珍不想死,心中自然忐忑。陈友定本存了必死的心,本应该无所畏惧。但现在他被朱元璋晾在一旁,今天没死明天没死,这天天等死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陈友定想过再自杀一次。

但第一次自杀后没死,那劫后余生的滋味太难熬。陈友定宁愿被杀,也没有勇气再自杀一次。

他苦苦熬着,骂朱元璋的心思逐渐没了,开始关注应天的大事。

朱元璋没有拦着陈友定和外界联系,他自然也知道了陈标做的两件大事。

当听到朱元璋命令陈标为目不识丁的普通士兵教授学问的时候,陈友定心情很复杂。

他最初也是个名字只能用数字的普通农民,后来成了元朝大官。

他当官后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提他没名字时候的事。朱元璋却以自己曾经出身贫寒为由,希望能惠及军中同样出身贫寒的普通士兵。

佩服?不解?陈友定说不出心中是什么滋味,但每日不再骂朱元璋,变成酗酒了。

方国珍十分积极地请求朱元璋原谅,希求能保下一家老小的性命。他当然也对外界的事很关心。

得知这件事后,方国珍不知为何,伤伤心心哭了一场。

他的三个儿子皆叹气。

方国珍老早就奉表投靠朱元璋,但仗着自己离朱元璋很远,总幻想着能独占一块地,占山当个小王,所以一会儿给这个势力写信,一会儿向那个势力问好,还接受元朝招安给元朝送粮……称王又不敢称,归顺又不甘心,就这样反复无常左右横跳。

方国珍的三个儿子到了启蒙年龄的时候,方国珍已经有了兵马地盘,能给儿子们请得起好先生,所以他的三个儿子皆有才华,特别是小儿子方行,才情见识特别出众。

方行多次劝说方国珍,方国珍也有意动,但方国珍并非一人,他拉着整个方家反元,现在整个方家都是他领地高层。兄长侄子不肯归服,方国珍不能舍弃他们。

就这样一步一步拖着,方国珍拖到了最坏的局面。

方行道:“明王有如此见识和仁心,身居高位也记着曾经的苦楚,愿意对平民百姓好,他将来一定是个好皇帝。”

方国珍哭着叹气:“现在说这个已经晚了。恐怕我们父子皆要掉脑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