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第2/3页)

“雯雯,你的拼音还拼的不好,今天把这几个汉字对应的拼音写上去,还有对应的拼音的汉字,待会儿我会来检查,萌萌不许帮妹妹,这样算作弊。”

萌萌同情的看向萌萌,可怜的妹妹。

雯雯跟个小大人一样的,也叹了一口气。

于小丽继续讲:“还有你,别玩太过了,一百道算术题,待会儿我给你写在本子上,好好给我写完才能玩,另外还要练字,爸爸不是给你写了一本字帖吗,每天坚持写两行字,韩萌萌你可别偷懒,也别让我发现你偷奸耍滑,没写好重新写。”

雯雯不叹气了,看向萌萌,可怜的姐姐。

这下,轮到萌萌垂头丧气了,为什么大人都这么喜欢布置作业啊。

搞定了孩子们的事,于小丽回到厨房里,把母亲留下来的那张配方拿出来。

方子写的非常简单,古代人写文章都力求简单,可写配方的那位祖宗,为什么不把步骤写清楚呢,开篇几个配方比例,后面全靠猜,听村里的老人讲,以前都是口口相授,留下配方是怕失传,不留做法是怕被人剽窃了做法。

要不是于小丽天生就是做这一块的材料,还真是参悟不透,依稀听老一辈人讲,外婆当初是亲传了两位弟子,一个是母亲,还有一个从没有走到大众眼皮子底下来。

那个人到底在哪里,是谁呢?

随着时间推移,以前的老人也越来越少,知道这个秘密的人也越来越少,或许这个人都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了吧。

外头传来萌萌跟人讲话的声音,于小丽朝外面看过去,店里站着一位客人,萌萌正在用自己强悍的社交机能,跟对方聊着什么,把女人逗得嘴巴都合不上,于小丽赶紧出去,笑脸迎了上去。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你们店是不是有元宵?”女人就在附近上班,晚报一出来她就认出来是哪家店,最近这边有家店开业,闹哄哄的,她都没往这边走,没想到对方居然上了报纸,以前她经过这里偶尔也会买点凉菜跟饼,味道也都不错。

于小丽懵:“是,是啊。”

“是哪种?”

于小丽指着冰柜:“冻在冰柜里面的,就一种馅料,黑芝麻流心馅。”

来人笑了笑:“多少钱一斤啊?”

快过节了,不少人家里也是提前买元宵吃的。

于小丽赶紧说了价格,比起外面普通的元宵要贵一倍,她马上解释:“我们这个元宵里面是黑芝麻馅的,馅料比较贵,要是普通的元宵倒也不要这么贵。”

她解释的很得体,也是承认自家元宵比别家贵的。

对方也不差这几毛钱,本来说要称两斤,于小丽跟她讲这个元宵是冷冻品,回家也要冻起来否则会黏住,不然买一斤试试?

客人笑了笑便说:“也行,好吃我再来买。”

称了一斤便走。

一斤元宵也没几个,女人拎着回到家里,迎面跑出来几个十几岁大小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青春期,每个都精力旺盛,也特别容易饿,整天挂在嘴边的就是“饿死了饿死了”。

见到女人手里有“料”,老大忙上前帮忙拎东西,嘴里依旧说“饿死了”。

女人笑了笑,把手里拎着的元宵递过去:“拿去煮吧,水开下锅。”

这孩子嘀咕了一句:“这是什么东西啊。”

打开看了一眼是元宵,拎着就往屋里跑。

今天是周五,孩子们刚从学校回来,要是跟孩子爸爸回来吃饭还得有几个小时,女人没想到这么贵,但想到羊城晚报上面两个小孩子陶醉的表情,又没有忍住嘴馋,给孩子吃还是舍得的,最终买了一些回来。

两个孩子很快蹿到灶台前,烧开了水把一斤汤圆都丢进去。

很快,水再一次沸腾起来。

大一点的孩子熟练的往里舀了一小碗冷水,等汤圆再一次浮起来时,把里面的汤圆都盛了出来。

一共四碗,第一碗给到妈妈。

女人嘴上虽说不要你们自己吃,但嘴角已经微微翘起。

两个孩子已经端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碗去客厅吃了,女人用汤勺舀起来一颗元宵,放进嘴里。

这种糯米制成的东西,小时候倒是觉得稀罕,哪怕没包红糖就是纯糯米圆子,也是当年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不过现在谁家也不缺那一口吃的,尤其是单位上的,这两年待遇都不错,家庭条件哪怕一般的也不会饿肚子了,自然没有小时候那样馋,提起汤圆也只是尘封在记忆中的一碗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