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假千金和兄长在一起了(第5/6页)
萧文晋虽性子风流多情,却是对陆云驰这种行为感到不耻。如此凉薄狠心,又违逆人伦的败类,私下做过的恶事肯定也不少。萧文晋暗暗看了顾先生一眼,猜测着顾先生与陆云驰之间可能存在的仇怨。
这一出手便是冲着让人身败名裂去的。
他倒是压根没往‘已死’的陆菡身上想,一个农户家养大半路回到侯府的小丫头,和眼前这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少年国士,又怎么可能会是同一个人呢。
顾然更是一派淡然,毫不在意,甚至没有过多询问宁氏的情况,免得引人怀疑。再者只要她离开了威宁侯府,又是在娘家,那便是安全无忧的。
她倒是庆幸自己早些下手,不然以那老夫人的狠辣还有陆云驰的凉薄无情来说,宁氏随时都有可能病逝。
*
另一边,太子被皇帝召见,问起此事,“是你给了大理寺的批文彻查此事?”
内宅阴私之事,皇帝是不会上心的,但见到这事件里有太子掺和在里面,便忍不住疑虑太子这是在对威宁侯府下手,想要排除异己。
太子萧元毓坦然道,“儿臣也是偶然听宁侧妃说起她姑姑病重,又想到先威宁侯为救父皇英年早逝,于国有功,便上了几分心。谁料竟然查出这事,安平伯府想讨个公道,儿臣也觉得合情合理,便让大理寺受理此案了。”
这是太子与顾先生商议好的说辞,一切让安平伯府出面,再有宁侧妃作为联系,让人挑不出什么错来。
许是太子直白的态度,又或是说的在理,皇帝心中的怀疑也散了大半。
太子又微微迟疑道,“还有件事还未禀告父皇,威宁侯夫人昨夜已经清醒了。”
皇帝微微颔首,“那情况如何了?”
太子:“太医为她诊断并未有癔症。而且据大理寺查明还有她所说的,是因为女儿陆菡被陆云驰动手打伤,送去庄子,威宁侯夫人不肯同意才被关了起来。还有先威宁侯之女陆菡,已确认意外死于庄子火灾中,但侯府草草了事。
萧元毓叹了一声,似是带着同情怜悯之意,“毕竟是先威宁侯为数不多的血脉,还是应该好好收敛骸骨厚葬一番。”
太子一句一个先威宁侯,正是上代威宁侯与皇帝关系好,又为救驾而死,皇帝为此很是偏爱陆云驰,视若子侄一般。但陆云驰是侯府血脉,难道那位陆菡姑娘就不是了么?
果不其然,皇帝面色冷了下来,百善孝为先,就冲着陆云驰的所作所为,也是令世人唾弃的。而且不管其中内情为何,连至亲手足死后的骸骨都曾好生收敛下葬。换成他是先威宁侯,都能从棺材板里活活气得跳出来,将陆云驰狠狠打一顿。
皇帝平素虽欣赏陆云驰的才干能力,但若是此人真是不孝不悌之辈,那也配不上他那般高看提拔了。
眼看皇帝对陆云驰也冷了态度,没有出手相护,朝堂上弹劾陆云驰的折子如雪花一般堆积。
此事在京中愈演愈烈,闹得沸沸扬扬,再有太子及其他势力的暗中推动,陆云驰软禁母亲,害死亲妹的言论甚嚣尘上,一时间成了百姓眼中无情无义,不孝不悌之徒。
结果还是老夫人为了保住侯府的名声还有孙子在朝中的前途,挺身而出主动担下了罪责,向大理寺自首宣称对宁氏软禁下药之事皆是她所为,将亲孙女陆菡放逐庄子上也是她的决定。
在寻常人家,长辈婆婆祖母对晚辈进行严厉责罚,倒也算不得什么。
但这事闹得太大,令朝野一片哗然,且安平伯府状告谋害宁氏性命,便是办案也是当人命官司来对待的。又因为处罚太过,间接导致宁氏之女丧生,其情节性质之恶劣,当以严惩。
最后是宫中现今辈分地位最高的淑太妃下旨,召进宫当庭训诫,并杖责四十,褫夺所有诰命品级。
这已经是念及老夫人年迈体弱了,若是惩处太过一不小心弄死了,倒是成了皇家不仁。
因着老夫人是命妇女眷,所以由后宫下令降罪,而陆云驰这边,哪怕由老夫人承担下大部分罪责,他也没有逃过,皇帝直接下旨令他停职待勘。
意思便是什么时候表现好了,或是皇帝心情好了,才允许他复职起用。
另外,应威宁侯夫人宁氏所求,为其女陆菡做七日法事后下葬,厚葬于京郊落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