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1995·冬 ◇(第3/5页)

-

年三十早上,青豆带青栀去了趟南弁山。附近村民送来无数水果馒头,青豆拎了个马夹袋上山,背了个大背篓下山。

可谓满载而归。

青栀一直以为大哥是个一无所有的和尚,在山上很苦,到山上玩了一圈,如此有意思,腆着脸特别自来熟地对大哥说,下次还要再来。

等他们走了,明镜,也就是青柏,才打开青豆给的信封,取出内袋的两张照片。

一张是抓拍的吴会萍,站在一个油烟袅袅、不算宽敞的厨房灶台前,直视镜头。没有皱眉,但眉心因某种习惯性蹙眉刻下印记,显得有点凶。

另一张是青松和青栀,两人盘坐沙发,正头顶头,比谁脑壳力气大,嘴角的快乐溢出了黑白底色。

他看了许久,又静坐许久,才收起照片。放照片进信封的动作很郑重,就像手上拿的是自己失去的那部分人生。

-

下山,青栀对青豆说,“大哥长得和二哥完全不一样呢。不过,第一次见面不陌生,像亲人。”

青豆纠正:“我们就是亲人。”

青栀捂嘴,嘻嘻哈哈掩饰失言:“那为什么他不下来啊?是和尚不可以下山吗?”

“可以吧。”青豆来过山上几趟,见过住持,挺好说话的老光头。

“那为什么?”

“可能是他不想下来吧。”青豆这样说。

“哦。”青栀还是不解,“那娘怎么不上来?”

“可能是她不想上山。”

“骗人!她明明就想。”她们出发往镇上去,吴会萍的目光一路追着,直到石子路尽头。

青豆不再说话,青栀也懒得问。她欢天喜剥橘子,到家还懂事地分给堂侄子。蓉蓉好奇,拉青栀问大哥在山上过得怎么样啊?

青栀想了想,形容道:“像天上的人。”

-

青豆家的黑白电视转卖给了大伯,前几年看到还挺新的,这几年折腾旧了。青豆重逢这台电视,脑子里冒出了个拟人比喻:一转眼,连电视都老了。

大年三十,不少乡亲聚在电视机前,蹭春晚看。

中间信号没了,全屏雪花,青松爬上房顶调节天线,青豆则裹紧袄子,抱着烫壶,摇晃身体取暖,听邻居吹牛皮说当年。

她差点忘了自己曾经多么恐惧这里。

烟花爆竹声中,她幸福得像一颗躺在豆荚里的小青豆。

大年初一,青豆一家跟着吴会萍去了趟外婆家,可远可远了,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吴家不愧是养出吴会萍的家庭,各个都比较闷,不会说普通话。由于老人走了,兄弟姊妹之间关系有点散,只有进城上过中专的二姨能说上几句话。

大家生疏,表兄妹们比南城不常说话的邻居还要陌生。傍晚回到大伯家,蓉蓉松了口气,才延续上热闹的过年气氛。

青松低声调侃:“现在知道我去你家的感觉了吧。”

每年初一,他都要做好心理武装,去蓉蓉父母家走亲戚。

去她家真是上刑。买什么都不合适,贵了是充大款,不合他们这便宜身价,便宜一点聊表心意,又像不拿人家当回事。那感觉,生不如死,和上学读书差不多。

今年也是青松婚后过得最没负担的一个年。他哄蓉蓉,以后都回来过年好不好?

蓉蓉把包袱抛给东东,“以后都回来过年,好吗?”

青栀有情绪,大声抢答:“不要!不要回来了!”她已经没有朋友了!她再也不要看见那些人了。

闹闹腾腾,又到晚饭。

一到弄饭,蓉蓉就有些局促,村里没有不会做活的女人,要是女人不会弄,那么男人是要被看不起的。吴会萍不让她帮忙,她不好意思,伺候在吴会萍、大伯母和嫂嫂身后,时刻准备搭把手,做做面子工程。

活可以不会做,人不可以不懂事。

吃饭前,青豆站门口听青栀嘀咕了一声,村里居然有汽车。

青豆先没在意,等吃完,转悠着收拾碗筷,进进出出好几回,老远望见扎眼的坐标灯,心底莫名其妙敲响一声惊锣——不会吧?

顾弈确实跟她提过一嘴,年前要拿车,还约她一起去南城新开的倾城咖啡馆喝咖啡。青豆对车不感兴趣,但想去喝咖啡。某次冯珊珊约冯蓉蓉喝咖啡,蓉蓉顺道带上了青豆。

那绝对是青豆最小布尔乔亚的一个下午。